资讯详情
囤货救不了“垃圾食品”
AI财经社| 2022-04-19 14:02:57
囤货方便面快消

微信图片_20220419140850.jpg

来源/AI财经社

作者/周享玥

方便面、火腿肠、罐头、薯片、榨菜、可乐,这些有着“垃圾食品”标签的快消品,又重新香了。最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在疯狂采购这些食品饮料,使得其市场销售额出现了猛涨,但对于长期低迷的行业而言,短暂的“小阳春”并不能扭转颓势。

他们都在囤“垃圾食品”

最近一段时间,方便面、火腿肠、罐头、薯片、榨菜、可乐等一向被打上“不健康”“垃圾食品”的一众快消品,出乎意料地又重新受到了“追捧”。

家住苏州的95后易安,自认已经过了爱吃“垃圾食品”的阶段,完全没兴趣,4月11月与小伙伴去超市采购时,却罕见地跑到了“垃圾食品”所在的货架前,将薯片、饼干、罐头、午餐肉等全买了个遍,最后塞了3/4个购物车才罢休。


“正经的一个没买,倒是囤了一堆垃圾食品。”易安后来总结,自己的初衷虽然是要去囤一些可以饱腹的食品,但实际上,最后囤的东西中有90%都算是“垃圾食品”,另外10%还是“正经但又不完全正经”的方便面、面包等。

杭州达人青雨也在最近购入了不少“垃圾食品”。作为家有两个孩子的宝妈,青雨平时坚决反对小朋友喝碳酸饮料,因此可乐等几乎从来不会出现在她的购物清单中。但这一次,青雨却在囤鸡蛋、牛奶,甚至蔬菜干、柠檬片等的同时,还一次性囤入了三箱可乐、七八碗从来不买的泡面,以及一些平时很少给孩子吃的彩虹糖、大白兔奶糖等食品。

“我们家人比较多,至少应该有五六千元的东西,其中零食大概能占到30%,毕竟要考虑到小朋友的需求。”青雨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住在苏州的00后阿漫虽然平时就有囤东西的习惯,并经常从中感受到一种难言的“满足感”,但最近同样是她有史以来买快消品最多的一次。


4月13日,在连续一周都没在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线上平台上买到菜后,阿漫直接冲向了小区外面的便利店,“怒囤”了一堆“垃圾食品”。最后,泡面、薯片、饼干、辣条、糖果、巧克力、可乐等全被扔进购物车,带回了家,直接将她的两个三层高的储物柜塞得快要溢出来。


正在广州上学的00后潇潇最近更是开始了持续性地采购,她几乎每天都会登陆一下电商平台,选选自己想吃的放到购物车,等攒到3种到6种后,再一起下单。“网购一次的价格一般控制在几十到一百元不等,有时也会去线下超市买一些。”潇潇介绍说,截至目前,她已经囤了五百元左右的零食和一百多元的牛奶。


实际上,不仅仅杭州、苏州、广州等地的消费者在加大购买各种零食,北京、沈阳、大连、无锡、淄博等地也都有不少消费者在开始囤“垃圾食品”。


住在北京的80后方桦,已经五六年没有吃过方便面、榨菜等食品,火腿肠、午餐肉、罐头等更是一度被她列进“从来不吃”的清单,打上了“垃圾食品、不健康”的标签。但最近,芳桦也在这波“囤货潮”中,顺手在超市买了6大袋共计30包的方便面,有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番茄牛腩面,有统一和今麦郎的老坛酸菜牛肉面等,外加15包榨菜、一包火腿肠和一些罐头。

微信指数显示,3月中旬以来,方便面搜索出现了大爆发,指数多日维持在2亿以上,4月16日整体指数值日环比依然增加132.99%。

一些网友还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囤货攻略,在小红书平台上,最近一两个月与囤零食相关的笔记量增加明显,高达14万多篇,囤方便面、囤可乐相关的笔记也有1万篇左右。

“垃圾食品”又香了?

消费者为什么一反常态,疯狂囤曾经被自己嫌弃的“垃圾食品”?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很大一部分人囤“垃圾食品”,实际都是出于一种“有备无患”的心理。方便面、火腿肠、罐头、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等虽然在过去几年间,被打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签,惨遭一部分人的抛弃,但在关键时刻,其方便食用、易储存、保质期长的特点反而让其在人们的囤货清单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芳桦之所以在自己价值2000多元的囤货清单上添上方便面、榨菜、罐头等产品,正是为了避免万一遇到极端情况出现“吃不上饭”的问题。青雨的泡面则是专门为家里两个小朋友准备的,以便在没有大人帮忙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自己完成吃饭任务。


实际上,这些方便操作且易储存的“垃圾食品”除了被广泛寄予极端情况下应急的期望,更是不开火或者不会做饭人士关键时刻的救命口粮。最近,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叹,自己本来想去超市囤点食物,却发现自己“这也不会做,那也不会烧,最后除了买了一堆速食面条,全是垃圾食品”。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疯狂囤入这些“垃圾食品”,更多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提供一点“快乐”。


潇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自己虽然喜欢囤零食,但平时消费很理性,最近频繁下单零食,实际也是为了防止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自己吃零食的自由会受到限制。阿漫也坦言,自己囤“垃圾食品”并不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为了保证自己不得不在家待着时,还能有一些配合玩游戏、追剧等休闲娱乐的吃食。“否则光吃泡面得多难受呀。”


易安突然选择购入大量“垃圾食品”的原因也很简单,最近她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堂食的乐趣,养成了在路边空旷的地方吃东西的习惯,在她看来,万一自己有一天不得不开始居家办公,不能走动了,每天却还只能吃一些泡面或者面条等食物,“那就真的太没滋没味儿了”。


而青雨囤“垃圾食品”的原因除了应急,以及给家里的小朋友“解压”和“提供快乐”,实际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可口可乐在上海变成硬通货,以及“一箱可乐可以换三包软中华”的那个传说。青雨回忆称,自己囤可乐和啤酒的事情,婆婆和家里的保姆阿姨一开始都十分不理解,但她却认为,这些东西虽然家里人不一定用得上,却是可以在非常时期用来做硬通货交换物资的东西。


一个事实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一向被人们打上“垃圾食品”标签的方便面、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的确在最近迎来了一波消费热潮。


易安在去超市囤货的那天发现,超市里的方便面、罐头等所谓的“垃圾食品”基本都被选购一空,反而是生鲜区一些看起来有点蔫了的蔬菜被大量留了下来。


叮咚买菜的数据也显示,仅2022年3月份,叮咚买菜全国方便面的销量就较春节前上涨了近40%,火腿肠增长近50%,碳酸饮料增长10%以上,而榨菜增长近50%,其中,又主要以长三角区域销量较高。


而据《财经天下》周刊走访发现,这些“垃圾食品”最近也在北京的超市内,出现了一定的销量上涨。


4月14日上午9点多,《财经天下》周刊在北京东城区崇文门附近一家正在补货的物美多点超市内看到,泡面、罐头、米面、大桶矿泉水等区域,货物空缺都较其他区域更为明显。对此,超市内正在补货的员工解释称,“最近确实感觉架子上米、面、方便面、罐头等东西空得很快。”


正在附近一家永辉超市上货的康师傅上货员孙燕,也明显感知到了这波变化。她发现,最近她所负责的几个超市,上货量都增加了不少。“比如像物美多点这样在附近比较大的超市,平时一次只能送上六七十箱方便面,但最近却能上到一百多箱。”孙燕说。

“垃圾食品”是真的又香了吗?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波囤货热引起的所谓的“垃圾食品”的销量上涨,是一种临时刚需行为,这种刚需决定了消费者此时对于食品实际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当前,整个消费的刚需度在提升,消费的频次可能是降低了,但单次的采购量会加大。”朱丹蓬补充说,这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的确会是一种利好,可以通过全渠道布局,极大地提振自己的销量,“但这也要看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度有多高,如果是特别刚需的品类,销量肯定会上涨比较多,但如果只是休闲类的定位,销量不一定会上涨太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4月14日,正在北京一家家乐福超市内上货的奥利奥厂家上货员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最近一段时间内,奥利奥的相关产品虽然也在送货量上出现了上涨,但幅度十分有限,“大概只在平时每周送两次货的情况下,每次增加了一箱的量”。

扭转不了颓势

方便面等商品被打上“垃圾食品”的标签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2003年,随着一份名为“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的出现,方便面、罐头、火腿肠、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垃圾食品”的称号不胫而走,流传甚广,尽管世卫组织后来在2018年辟谣称从未发布过垃圾食品名单,但“垃圾食品”的刻板印象却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长期戴着“垃圾食品”帽子的方便面、火腿肠,在过去几年间,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困境。


最典型的是方便面。随着外卖等的兴起和消费场景越来越少,方便面行业的整体销量下降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方便面销量就处于下行轨道。在国内市场上,2013年方便面的销量为462.2亿份,2014年销量降为444亿份,到了2016年销量则降至385.2亿份。


到2020年,因为疫情的带动,方便面销量罕见地出现了上行。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微增0.1%,销售额同比增长4.7%。其中,线上市场的拉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百观科技提供给《财经天下》周刊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仅天猫平台上的方便面销售量,就从单月最低1000万件出头,一路上涨至单月最高近5000万件,销量上涨明显。

微信图片_20220419141134.jpg

2019至2020年天猫平台方便面销售情况

图片来源:AI财经社


不过,这种上涨态势很快在2021年再次调头。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方便面行业销量同比衰退了4.0%,销售额则下滑了2.7%。


也是这一年,方便面市场的老大哥康师傅和统一的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具体到方便面业务上,康师傅虽仍然以45.7%的市占率位居市场第一,但对应的收入和净利润却分别同比下降了3.60%、26.67%。统一的方便面业务也不例外,从上年的90.55亿元收入缩减到了2021年的90.07亿元。


再叠加最近的“土坑酸菜”事件,康师傅们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而据品牌与产业战略专家李兴敏透露,截止到目前,“土坑酸菜”的负面影响实际还没有完全消退。


曾经与方便面一起风靡全国的火腿肠和方便面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


一方面,火腿肠作为方便面的“黄金搭档”,不可避免地也因着外卖等业态的出现,在消费场景上出现了大幅缩减,另一方面,频繁发生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拉低了人们对火腿肠的价值预期。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链冷藏技术的成熟,以巴氏杀菌为主的“低温肉制品”,由于能够更大程度地保留肉的营养成分,符合人体健康需求,正在逐渐取代以火腿肠为代表的“高温肉制品”,成为肉制品市场的另一大主流趋势,独留增长乏力的火腿肠们,在存量竞争中缓慢前行。


这种趋势在行业龙头企业双汇的年报里有明显体现。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6年,双汇高温肉制品营收连续四年下跌,从157亿元下滑到了140.44亿元,虽然此后三年又逐渐增长至了2019年的161.7亿元,但平均下来,6年来年平均增长却不足1%,营收占比也早已从2013年的35%降至2019年的26.81%。2020年半年报以后,“高温肉制品”更是再未被单独列示,而是与低温肉制品合并为包装肉制品。


无独有偶,近几年间,中国膨化食品市场的零售规模虽然没有像方便面、火腿肠一样下滑,但其增速也在逐年下降,从2014年的10%到2019年的8%,且有不断放缓的趋势。至于碳酸饮料市场,也一度在2014年左右开始走向下行区间,全国碳酸饮料销量从2014年的1810万吨一路下滑至了2018年的1744万吨。


在李兴敏看来,包括可乐、罐头、方便面等食品品类实际上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存量竞争阶段,“大概率不会再有大的增长,但用新的社会化的玩法去重做一遍,形成一个新兴的有趣味的品牌,再火上几年却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上,这些食品企业过去几年间也的确在尝试各种方法,寻求新的机会,如康师傅、统一等多家方便面企业对中高端市场的探索,碳酸饮料领域打出的无糖概念等。


不过,截至目前,真正取得了比较明显成功的,似乎也只有一个无糖概念。


中国产业信息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0年,我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从16.6亿元增长到1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8.69%,且预计将在2027年达到276.6亿元。而其中,无糖碳酸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6.0亿元增长至了2020年的66.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9.47%。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此前跌跌不休的态势,让其在2019年重新获得了5.8%的同比增长,产量上涨到1845.3万吨,并在2020年再次增长至1971万吨。


如今,这波突然兴起的“垃圾食品”囤货热,真的能够让曾经被不少人放弃的方便面、火腿肠、罐头、碳水饮料们重新“香”起来吗?


“这应该更多是一种阶段性效应。”李兴敏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之前爱吃方便面、火腿肠的人,可能因“垃圾食品”的标签,不得不放弃,最近在采购时不排除是因为觉得其产品品质提高了,再次激活了消费,但更多的情况下,短期的囤货效应实际并不会改变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固有看法。


朱丹蓬也认为,当前的囤货热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垃圾食品”的现状,要想扭转颓势,更多还是要靠食品企业在自身层面发力。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