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品牌授权成瘾,娃哈哈又出事?小蓝罐遭经销商倒戈
时代财经APP| 2022-04-14 14:34:40
哇哈哈品牌授权

20220413175435_6507_lssize.jpg

来源/时代财经APP

作者/幸雯雯 王言

扛着娃哈哈的金字招牌,小蓝罐的经销商们本想赚个盆满钵满,没成想最后一地鸡毛。 

两年前,娃哈哈赶趟推出了自己的气泡水品牌:小蓝罐。恰逢气泡水的风口,又有娃哈哈品牌的加持,这似乎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不少入局者交纳代理费,成为小蓝罐的经销商。 

但事与愿违,在这条品牌授权、招揽经销商、生产和销售的链条中,并非都是赢家。当“元气森林们”销售火爆时,小蓝罐的经销商们却陷入了一场看不到头的拉锯战。 

多位小蓝罐经销商向时代财经反映,小蓝罐的全国总经销商——中亚创投(杭州)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亚创投”)不履行发货承诺,各地小蓝罐的销售状况也未达预期,导致经销商们持续亏损。此外,中亚创投还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股东内讧等问题。 

据时代财经了解,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十余名经销商掉进了小蓝罐的“坑”里,涉及合同金额近1000万元。经销商们认为,小蓝罐的品牌方娃哈哈集团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没想到的是,3月31日娃哈哈集团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小蓝罐系宗盛科技旗下产品,其相关经济纠纷与我司无关”,与此事撇清了关系。 

“亲儿子”还是一场骗局?

去年此时,正是娃哈哈小蓝罐的风光之日。 

2021年4月6日,林亚(化名)到成都西博城举办的糖酒会寻找商机,远远看到“娃哈哈”正盛大招商。走近一看,小蓝罐苏打气泡柠檬茶饮料在以“娃哈哈新品”的身份做对外推介。 

据林亚回忆,当时小蓝罐的展位规模很大,工作人员有数十个,无论是产品还是宣传物料上,都印满了娃哈哈的logo。“很有大品牌的派头。”林亚说。 

林亚做快消品多年,此前一直做方便面生意,对饮料行业所知不多,但他凭经验能识别出小蓝罐就是娃哈哈生产的产品。 

“我当时跟他们确认过,并且看过样品,肯定小蓝罐不是贴牌或者代加工。”更重要的是,他百分百信任“娃哈哈”这块金字招牌,当场与小蓝罐的全国总经销商中亚创投签订了意向合同书,并向对方支付了8万元订金。后来,他也致电小蓝罐生产方红安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下称“红安娃哈哈”),对方也确认小蓝罐由其生产。 

“当时我看到收款方公司的名称是中亚创投,也犹豫过,但他(中亚创投工作人员)说是替娃哈哈招商的,承诺的条件都很吸引人,包括加入娃哈哈快销网、利用娃哈哈渠道去铺货、给我65%的返点,还会赠送一辆货车。”林亚表示。 

林亚打的算盘是:小蓝罐是大品牌生产的产品,销售小蓝罐还可以借娃哈哈的资源做宣传,这笔生意几乎稳赚不赔。在4月内,林亚分数次将十多万余款打给了中亚创投。 

林亚与中亚创投签订的意向合作书及合同。受访者提供 

与林亚一样,2020年大学毕业的钟明(化名)也希望借助小蓝罐创一番事业。 

在2021年成都糖酒会上,四川人钟明同样被“娃哈哈”醒目的logo吸引。为了证实产品的真实性,钟明还当场打通了娃哈哈客服的电话。“当时对方说小蓝罐是他们红安工厂生产的,不是贴牌的,中亚创投又说他们是娃哈哈的子公司,所以我很放心。”钟明现场签下意向合同书,并支付了1万元定金。 

钟明心里想的是,自己的哥哥做了多年啤酒经销生意,销售渠道自然不成问题,再加上娃哈哈的品牌背书,堪称天时地利人和。当年4月中旬,钟明揣着东凑西凑借来的十多万元到了杭州,和中亚创投签约订下了价值17.6万元的货品,一共2000件,一件成本价为88元。 

钟明给中亚创投线上打款17.59万元。余下100元现金当面支付。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4月12日,时代财经致电红安娃哈哈方面,对方称该产品由红安娃哈哈生产,但并不属于娃哈哈的产品,只是用了娃哈哈的商标。 

据贵阳、陕西、河南、北京等多名经销商反馈,2021年四五月份时,小蓝罐经销商报货、卖货都正常,但到了六七月份,经销商们再给中亚创投报货时,对方便以“工厂订单太多”、“等待排产”等为由一直拖着不发货。 

其中,林亚共收到两批次的货,每次1000件,但第一批中有300件被中亚创投以“其他经销商缺货”为由调走了,此后一直未补回。 

林亚告诉时代财经,在收到货后,小蓝罐的销量并不算好。他解释称,他多次催促中亚创投开发票都被各种理由推脱,没有发票导致很难跟大商超去谈合作。他还认为,中亚创投有很多做法都不妥,包括寄来的促销物料不全,只有袋子没有手柄;之前“可以进入娃哈哈旗下快销网”的承诺,一直不兑现;签《意向合作书》时对方答应双倍核销的运费、自己垫付的物料钱、货车,一概不了了之。最终,2000件货只卖了700多件。 

另外,让林亚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已交货款所对应的货还未发完,中亚创投却以经销合同里约定“经销商每月至少下单300箱任务量”这一条款向他催款。 

2021年9月,中亚创投向林亚发了一份催款函。该催款函显示,中亚创投称林亚仍有3600箱任务未能完成,属于无故违约,要求其在收到该函5日内支付31.68万元。 

“因为催了几个月都不发货,想着别财货两空,把合同了结就算了,但他还不断催我打款”。林亚对时代财经回忆道。 

钟明的销售情况也不乐观,收到的1000件货只卖了400件。并且,他多次追问中亚创投工作人员开通快销网情况,都被一次次拖延。“我后来打电话给快销网,对方说我并非娃哈哈经销商,无法进入快销网平台”。 

多位经销商指出,由于中亚创投此前对接快销网的承诺未能实现,小蓝罐的广告铺展不开,销量受到了一定影响。 

对此,4月12日,时代财经多次致电快销网,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钟明与中亚创投工作人员聊天记录。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钟明告诉时代财经,他支付了17.6万元的货款,但至今只收到1000件货(合同约定的一半),而他的损失远不止17.6万元。“我还给了1万块运费,加上铺货的成本,如果退不了钱,20多万就没了。”而比钟明订货量更大的林亚估算损失起码30万元。 

在一个小蓝罐经销商维权微信群中,时代财经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十余名经销商都掉进了小蓝罐的“坑”里,涉及合同金额近1000万元。 

“目前正在维权的经销商,少的亏了几万元,就当没了,最多有亏将近200万元的。按我了解到的情况,这些经销商总共大概亏了1000万元。”一名不愿具名的贵阳经销商告诉时代财经。 

中亚创投内讧,股东卷钱跑路

中亚创投是否真的发不出货?它跟娃哈哈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 

据时代财经了解,“小蓝罐事件”除涉及中亚创投外,还包括商标授权方娃哈哈集团、经销授权方大理宗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理宗盛”)等。 

天眼查显示,大理宗盛由宗庆后、宗泽后在2016年联手投资设立,宗泽后为法人、董事长及最终受益人,最终受益股份占比32.05%。中亚创投成立于2019年9月24日,由洪宏德和马质两名自然人持股,股权比例分别是90%、10%,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实缴资本0元。 

根据中亚创投提供给经销商的资质证明文件显示,2021年成都糖酒会举办当月,娃哈哈集团授权大理宗盛使用“娃哈哈”商标,授权日期为2021年4月27日,授权有效期为2021年4月1日—2023年4月1日。 

而中亚创投为大理宗盛授权的娃哈哈小蓝罐在中国大陆的总经销商。经销商提供给时代财经的授权书有两份,签订日期分别为2020年1月1日和2021年4月28日,均无标注授权有效期。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既然授权都是真实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中亚创投发不出货? 

上述中亚创投股东马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发货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中有中亚创投运营过程中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疫情造成的损失,也有经销商乱价乱货、铺货率和销售能力不足等原因。 

“确实有经销商打款了,但没收到全部货品。因为销售返利等问题,对于货品数量、金额等,我们和经销商在理解上存在分歧。有经销商要求全额返款,要我们覆盖他们公司的房租、运营、人员等费用,再返还已发货物的款项。”马质告诉时代财经。 

马质表示,有经销商铺货少,干脆将小蓝罐在网上或者线下便宜卖掉,中亚创投因此需要追回或销毁货品,“这其实也算一部分发货量,我们收回后销毁,但经销商还找我们要新货,这其中就存在差额。马质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当中既有中亚创投的责任,也有经销商的原因。” 

钟明告诉时代财经,确实存在低价卖货的情况,“因为货品马上要过期了,只能以10元/件的价格处理掉,而这些货的成本价就要88元/件”。 

马质告诉时代财经,最初招商时,部分经销商夸大了销售能力,最终也没能完成销售任务。他告诉时代财经,在签订合同前,有北京的经销商承诺称,其能打通当地部分商超的销售渠道,但最终小蓝罐并未成功铺货。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协议中关于完成任务量的规定,中亚创投不会继续发货,甚至有权终止合作。 

此外,马质也表示,目前中亚创投在资金和管理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他告诉时代财经,自己并非中亚创投的创始团队成员,而是在2020年作为一个小股东开始参与公司管理。随着中亚创投前两大股东黄克成和潘元婕逐渐退出,马质开始成为中亚创投的主要负责人。此后,他发现公司在管理、账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据其介绍,后期小蓝罐无法发货,也有部分原因是公司高管黄克成和潘元婕存在挪用公司资金的情况。 

谈及中亚创投内部管理问题及前股东具体欠款金额等,马质表示,暂不方便对外透露。 

天眼查显示,2020年3月23日,中亚创投变更投资人(股权)备案,法人、财务负责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从潘元婕更改成马质。2022年2月18日,中亚创投企业联络人员从潘元婕更换为余自达,公司监事由黄克成更换成余自达,原公司法人、财务负责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由马质更换成洪宏德。潘元婕、黄克成均退出公司股东行列,洪宏德为新增股东。 

时代财经也从多位经销商处间接了解到,与他们对接的中亚创投的多名员工,均在去年以来陆陆续续离职,还称中亚创投存在欠薪情况。马质也承认,目前公司已经没有其他员工。 

今年3月31日,中亚创投、大理宗盛和娃哈哈集团均发布相关声明。 

在声明中,中亚创投称,由于疫情因素、销售政策制定、经销商销售网络终端渠道的搭建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等多种原因,导致市场销售不畅,进而引发与部分经销商的相关纠纷,“事件全过程与娃哈哈集团、大理宗盛智能科技公司无关”,并称正在积极与经销商沟通解决,将对此事负责到底。 

大理宗盛表示,在合作周期内,其均按照合同履行相关职责,收到的货款均已发货,不存在“收款欠货”行为,“小蓝罐”产品涉及的经销商经济纠纷问题,系总经销商“中亚创投”内部股东纠纷引发,已要求中亚创投尽快厘清自身问题,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及纠纷。 

娃哈哈则称,公司与大理宗盛为两家独立的主体,相关纠纷与公司无关。“我司将督促宗盛科技与中亚创投沟通,推动事件妥善解决。” 

图片来源:娃哈哈官网 

关于上述事件,4月7日,时代财经致电大理宗盛,其接待经销商投诉建议的客服人员同样称,公司不存在“收款欠货”行为,已在官方渠道发布声明。而对于授权时间问题,对方称不清楚。同时,时代财经试图采访娃哈哈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钟明的代理律师吴秋菊认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若小蓝罐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经销商的钱是打到中亚创投账户的,那么,中亚创投违反合同的约定并不代表大理宗盛和娃哈哈存在违约行为。但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产生了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失,系属生产者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经销商向消费者赔偿后,可向娃哈哈和大理宗盛追诉责任。 

而对于马质提出的“经销商没完成任务量就不发货”,吴秋菊认为,根据中亚创投和经销商协定的《经销合同书》相关约定,中亚创投应当在经销商申请提货的25个工作日内发货。 

吴秋菊告诉时代财经,纵观整个《经销合同书》的约定,经销商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经销商享有“先履行抗辩权”,如中亚创投未按约定发货,经销商可以拒绝履行“任务量”约定。“再者,就目前我了解到的,中亚创投股东内部存在纠纷,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经销商可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中止履行‘任务量’,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中亚创投承担违约责任。如果造成了相关的经济损失,也可以要求其赔偿。” 

据时代财经了解,目前已有数名经销商与中亚创投签订退款协议,但款项迟迟未收到。最让钟明等一众经销商焦虑的是,多次联系大理宗盛和娃哈哈集团无果,也知道中亚创投目前没有财产可执行,“就算官司打赢了,投进去的资金也可能化为乌有”。 

娃哈哈品牌授权“成瘾”?

这不是娃哈哈第一次在品牌合作上出问题。 

2020年9月,一则有关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涉传销和“原始股”骗局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 

一家名为河南微达共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达公司”)涉嫌非法传销和“原始股”诈骗,而北京前首富李晓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曾为该公司站台。微达公司以5G互联网为噱头,通过拉人头的机制发展了3万会员,总层级达到5级,其模式涉嫌非法传销。 

对于此事,娃哈哈方面在2020年的9月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与上述新闻中提到的涉嫌“原始股”骗局的微达公司并无关联。娃哈哈称,2020年5月曾与北京赛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赛智生物”)签署《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授权后者在蜂蜜制品上使用“娃哈哈”商标,并自行生产和销售授权产品,微达公司系赛智公司下属经销企业。 

“鉴于赛智生物未尽到对下属经销商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和管理义务,并对我司与宗庆后先生的声誉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我司已依法终止赛智生物的商标授权,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娃哈哈表示。 

在业内,只提供品牌许可而不参与具体的产品生产和运营是娃哈哈的标签之一。 

2021年,娃哈哈的奶茶店加盟项目陷入关店风波,不少加盟商集体控诉娃哈哈奶茶业务存在虚假招商、违规加盟、不履行加盟承诺等问题,导致大规模店铺持续亏损。后续报道称,该奶茶店项目并非由娃哈哈集团发起,而是前者把品牌授权给了其他公司进行招商。 

再往前回溯,2015年,北京娃哈哈京城桶装水有限公司通过回拨水表、少报用水量等方式,少缴水费百余万元,相关负责人被控在检查水表时失职。彼时,娃哈哈也发布声明称,涉事企业系娃哈哈许可的商标使用企业,娃哈哈已与其终止合作。 

娃哈哈为何如此钟爱于品牌授权? 

饮料行业专家陈玮告诉时代财经,品牌授权作为拓宽营收和增加产品销售渠道的方式之一,一直为不少快消品企业所使用。但他也表示,如果对合作方的资质审核不当,则容易得不偿失。 

“很多企业的品牌授权方都是一些微商和直销团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这类企业出现负面消息,会直接对品牌方造成不良影响。”陈玮说。 

数位小蓝罐经销商认为,作为商标授权方,在此次小蓝罐事件中,娃哈哈应该负一定责任。 

“说实话,我们也是看‘娃哈哈’这三个字比较有含金量。如果不是这三个字,我们可能看都不会看,聊也不会聊。”河南经销商张杰(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他订了50万的货,加上办公室装修、市场费用等成本,投入将近100万。发生纠纷后,他尝试多次致电娃哈哈售后热线、销售总部等,一直得不到反馈结果,“品牌授权方面,娃哈哈明显自我管理不严”。 

投机客难出爆款

面对老对手农夫山泉和新生力量元气森林,娃哈哈究竟想做气泡水的长期玩家,还是随便试水的投机客? 

小蓝罐已经给出了答案。 

上述红安娃哈哈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财经,小蓝罐早在去年已经停产,仅在部分电商平台还能看到小蓝罐的踪迹。 

小蓝罐折戟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概与其无法讨好年轻人有关。有消费者称,小蓝罐喝起来“就像是板蓝根加在了气泡水里,口感不好”,也有人表示小蓝罐太贵,一罐要卖到5、6块钱。天猫数据显示,气泡水头部品牌元气森林同等容量的罐装气泡水的单价约为6.6元。 

根据经销商提供的销售合同,一箱小蓝罐(24罐)的进货价为88元,中亚创投给经销商的指导价为120-144元/箱,单价5-6元/罐。 

“又难喝又贵”,经销商抱怨小蓝罐难以打开市场,无奈之下只能半卖半送。 

“扔都没地方,给人都不要,去年到今年我送出去很多了。”张杰告诉时代财经。 

“我卖了700多件(箱),但总体上有一部分是送人品尝,一部分进行销售,现在库房还有几百件没卖出去。”林亚表示,该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的确不高,其经常以半卖半送的方式进行销售。 

娃哈哈自产自销的气泡水销量也不乐观。2020年,在创始人宗庆后之女宗馥莉的主导下,娃哈哈旗下的饮料品牌KellyOne推出了一款名为“生气啵啵”的气泡水,主打“0糖0卡”的概念。但截至时代财经发稿,Kellyone天猫旗舰店销量第一的生气啵啵奶气,月销量仅有2000多单,元气森林销量则超过1万。 

从行业数据来看,娃哈哈的新品一直未掀起太大波澜。 

公开资料显示,创建于1987年的娃哈哈已步入34岁,产品约有十余类200多个品种。而经典产品娃哈哈AD钙奶、娃哈哈纯净水系列都是在1996年推出,营养快线则是在2005年上市。目前娃哈哈的明星产品,依然只有元老级的“老三样”。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消费者对娃哈哈的最大认知,仍停留在“一个在二三线城市销售的老品牌”阶段。据货圈全数据,2021年,娃哈哈通过B2B渠道在不同城市的铺货数量中,合肥、济南、石家庄位居前三。 

陈玮认为,一直以来,娃哈哈市场敏感度不高,在产品推新上有些后知后觉,很多产品都是跟着其他企业的脚步走。“虽然这些新品都是针对年轻人的,也处在风口上,但推出时间较晚,销量和市场反应如何,需要长期观察。”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