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作者/新零售商业评论
魔都静止。
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从3月28日凌晨5时起正式进入全域静态管理期,基于确诊及无症状人数的持续增加,封控至今。除却必要的核酸检测,大多数人已经半个多月足不出户,更有少部分人封控在家已经一月有余。
一座2500万人口的城市骤然停摆,让许多人措手不及。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正常的生活失去后,它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存难题。
比如,2500万人如何吃饭。
毛细血管一般的城市供应网络,在小区这节末端迸发出一丝“野性”。
这些天来,上海各小区最受推崇的人已经变成了“团长”。米面粮油、水果蔬菜、肉蛋牛奶,及至纸品家清,人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团长就能找来什么样的物资。
社交媒体上,关于团长的段子不胜枚举,一张“我的团长我的团”海报,被创作出了不同的花样——这也是疫情之下,人们为数不多的乐趣源泉。
一名合格的团长,需要寻找供应商、发起团购、统计人数、对接物流、分配物资,各个环节不可或缺。显然,要完成这些事,并不轻松。
而不少人在成为团长之前,可能大多只是一位普通的妈妈、上班族,或步入职场没多久的年轻人,这意味着,在没有储备经验之前,他们就要学会承担强压。
我们找到几位上海团长,和他们聊了聊,有烦恼,也有成就感,还有些经验,值得分享出去。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从小区团长,到邻里互助
皮球 | 宝山区,二胎妈妈
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是分两批进行的,浦西定于4月1日凌晨3时开始。所以,在正式静态之前,邻居们一点都不静,天天囤囤囤。
除了超市和菜场,餐饮企业因为不允许堂食,只能就地销售食材。我家附近的海底捞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小区共有1200多户人家,以前每天大家在业主群讨论的话题五花八门。自从疫情开始尤其是居家办公后,话题基本就集中在了哪个菜场今天人多,哪个超市晚上人少,以及哪个菜场又被封控等消息。
封控前两天,不知道谁在群里说了句“海底捞西瓜不错,可以团一点解馋”,而我因为跟了句“确实很甜”,就被邻居们委以了团长的重任。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当团长。当初我曾为了体验生活在快团团做过团长,但只是个“线上团长”。这一次,我这个线上团长被邻居们推着走到了线下。
和线上团购完全不同的是,线下团购很多事情需要手动操作。尤其是当你需要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群体负责时,仅建立联系这一件事就有不小的工作量。
比如我当时在大群采用“接龙”的方式开团,截团后必须根据接龙名单,手动将参与者拉进小群,便于后期发布通知。
此时,只能一个个加好友,待对方通过后再修改备注,团西瓜的和哈蜜瓜的还不能搞错。此外,接龙时有人用的昵称,有人用的楼号,进群后就得再次统一和确认,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的细致活儿。
确认前期的信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重要的事情在后面。作为一个光杆团长,我不仅需要确认供应方资质,还要对接送货时间、团购金额、支付货款等关键事宜。尽管第一团只有二十几份,但所需的步骤一个也不能少。
第二天一大早,群里的“吃瓜群众”说只有瓜还不够,于是蔬菜团立即启动。
由于此轮封控的要求是足不出户,这意味着大家封控后不能走出楼道。如果这个期间到货,肯定不方便。于是,“封控前把蔬菜团配送到家”成为了我当时的目标。
只是,如此一来,我的压力更大了——供货方的要求是50份起送,我的群里只有二三十人,就算每人订一份也不够。
于是,我一边安排西瓜团的收货发货事宜,一边与蔬菜供货方各种商谈。最终在发车前供货方松口说:“小姐姐,看在你真心为邻居的份儿上,我把你的团顺路带过来,你也不要付定金了,现场结算吧。”那一刻,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理解和信任,让我感觉努力也是值得的。
最终,我们的蔬菜包在封控前几小时送达小区。群里好几个热心邻居主动提出要当“志愿者”,于是,我们这个零散的队伍在最短的时间里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一起完成了卸货、清点数量、核对名单、发货、收钱等工作。
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是团里有几个密接封控楼的邻居,无法自己领取。于是,一位熟悉小区的邻居,特地骑了电动车,自告奋勇帮这些邻居把蔬菜包送到楼下。
花了一个多小时,发完最后一份蔬菜包后,我走进了小区。在路灯的映射下,初春的小区温暖而又宁静,但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份静谧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封控后的日子如今回想,大约可以用五味杂陈来形容。
第一天主要是新鲜感,大家觉得家里不愁吃喝还不用上班真不错。小区自疫情以来的“全阴”记录,让大家对4天后的解封有一种志在必得的感觉。
然而,随着“上海发布”每天阳性数据的攀升,能否按期解封,大家心里没底了。小区里,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一番猜测。
就在大家惴惴不安之际,居委会的一个公告让大家彻底陷入恐慌之中——小区出现了第一个“阳性病例”。
这样一来,5号解封成为泡影,关于物资的担心也蔓延开来。团购在这个期间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非必要不团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团购里,哪些是必需品、多久开一次团、谁能开团、如何报备等问题,小区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噪音也越来越多。
后来我想,既然外部团购无法覆盖所有人的需求,是不是可以内部解决一下?于是,我决定在群里展开邻里互助。
一开始,大家在群里直接沟通需求。这种“笨办法”有时候非常高效,比如有邻居刚好在盒马抢到3瓶酱油,马上就有人接手另外2瓶。
但如果是“稀缺性物资”,比如鸟食、奶粉、尿布等,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我尝试使用“群接龙”这个小工具发起接龙作为补充,每个人可自行编辑需求信息,并将接龙发布在群里。
当本群甚至其他群的成员查看到接龙后,可以在群里艾特发起人,约定数量、时间和地点,通过志愿者的无接触传递,完成互助或交换。当互助完成后,发起人删除接龙,该条接龙内容就会变成灰色,一目了然。
当然,我也强调,这些交换或共享尽量在本楼栋完成,不给小区志愿者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
人类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此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至少在团购无法覆盖的情况下,零散而个性化的需求不至于被忽略。
以物换物还是一次增进邻里关系的好机会。有人笑称,疫情中的上海人不再是公司里的Linda,也不再是班级里的**妈,而是小区里的“几零几”。
并且,几零几也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代表着一个鲜活的个体,在疫情当中,他们正在用力将温暖传递给其他人。
前几天,看到有邻居发了条朋友圈,说通过小区互助群顺利吃到垂涎已久的戚风蛋糕。我特别开心,这可能就是那该死的“成就感”吧。
我们小区的解封依然遥遥无期,但邻里间的真情仍在流动。我既希望这场疫情早早结束,让生活早日回归正轨,更希望我们这群人在和新冠作战时结下的“战友情”能够延续下去。
我和保供单位聊了聊,能成团就不容易
小马 | 闵行区,90后小哥哥
由于浦西推迟了解封时间,我之前囤下的蔬菜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我们小区不少人也处于这种状态,吃到新鲜蔬菜成为不少人的一个朴素愿望。
其实很快就有人在社区微信群中发起了蔬菜团购,不过都失败了。
比如第一次,团购链接出来后,许多人赶忙下单付款,很快就达到了50份成团数量,但随后团长告知大家,菜品已被征用,为大家退款。第二次、第三次的蔬菜团也都以失败告终。
这时我想起自己曾因工作原因,联系过一家位于崇明岛的有机菜企业——万禾农业,幸运的是,他们已经有了团购套餐,和对方确认可以发货后,我决定自己当一回团长。
4月8日上午9点左右,我在快团团上发起了团购,并把链接分享到了微信群,50份成团的数量说高不高,但要达成也没那么容易,最后是靠居民多次转发团购信息,吆喝张罗,才在当天晚上达成了目标,第二天上午截单时共有65份订单。
万禾的人告诉我,其实能成团就很不容易了。因为此前已经接了不少订单,他们说,不出意外的话,能在11号安排我的团购单发货。
团购成功后,我这边的工作就剩下分配之类的问题了。我重新创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参加团购的人都加进来,便于及时更新到货信息。
至于订单信息的整理,我一共做了两份表格,一份按照楼栋顺序排列,上面有电话和订单详细信息;另一份只有楼栋和门牌号及套餐数量,以便在分发时使用。
万禾是第一批被列入保供名单的企业,需求非常大,跟我对接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已经把地都种满了,现在一天大概能产出20吨蔬菜(4万斤)。
为了提高供应效率,从3月中旬开始大约有100余名员工直接住进了生产基地,实行闭环管理。
最近他们一直在加班,负责采摘、种植的工作人员早上5点就起来干活,晚上八九点才能休息,包装车间更辛苦,晚上10点才能结束工作。
11号上午,我的订单终于排定,装车发出了,我松了一口气,总算对得起大家的期待,也终于有蔬菜吃了。和大家同步了消息后,就只剩下等待。
下午5点多,我打通了送货师傅的电话,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我所在的闵行区是最后一站,预计到达时间是晚上8点。
晚上,货车终于出现在了小区门口,确定订单数量后开始卸货。参加团购的几位志愿者和我一起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这60来份蔬菜分发完,送到每一户的门前。
幸运的是,菜的质量很好,不少居民在吃完后还问我能不能继续团,我心里特别高兴。
整个对接过程中,我直观地感受到,司机师傅真的很辛苦。他们每天早上先要去指定地点做核酸检测,拿到报告后才能出车,虽然现在路上的车很少,但由于很多地方都设有卡点,会严格检查通行证,一个个数据核对,路上也会花费不少时间。
给我们送货的师傅,一车大概能装4~5个订单的货物,在出发前会先根据送货地址进行路线规划,尽量少走些路,保证安全,也能加快速度,即便这样,回到蔬菜基地也往往是凌晨三四点钟了。
最后想分享一点这次当团长的感受。
我当团长的初衷,只是想帮助大家,但很多人对于我这种性质的团长会有误解,觉得团长可以从中赚取利润。因为参加团购的居民是把钱先付给了作为团长的我,但实际上,我只是资源的对接者。
记得有一天,我在忙工作的事,没有及时在群里回复消息,竟然差点被不明真相的居民怀疑,我已经卷钱跑路了。
虽然当团长期间,遇到了各种琐碎的问题,但如果大家有需求并且我也有靠谱的渠道时,我还是会选择开团。
毕竟,特殊时期,能吃到想吃的食物就能提升幸福感,也有助于帮助大家调节心态。
倒贴钱是最省事的办法了
阿蛋 | 长宁区,新晋宝妈
我家在一个典型的老破小小区,几百户人家,总共不到3000人,也有很多年纪比较大的叔叔阿姨,整体情况比较复杂。
最近网上有很多案例,比如互联网大厂员工帮助居委会团购,让小区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升,在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刚好我自己的情况有点特殊。两个月前,我刚生了宝宝,处于哺乳期,生活和营养用品需求都比较迫切。
比较幸运的是,封控之前我囤了一部分纸尿裤,目前还够用,不过再继续下去恐怕不行了。之前在京东上下的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
但眼下最紧急的还是肉蛋奶,需要补充营养。
居委会前后一共团购了两次,根本就不够,所以平时还是靠大家自己组团保证口粮。
我参与的是一场牛奶团,负责楼里的统计工作。发起人是小区里一位姑娘,她又拉了一个志愿者,因为后者更方便下楼对接。
我本来只打算跟团的,主要平时照顾宝宝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有点顾不上。但第一次团购时,大家的统计办法是加群一个个分别填表填需求,效率很低,也有很多人没看到信息而错过了。后来决定每栋楼单独出一名负责人,统筹自己所在楼的需求,我负责我们楼。
谁也没想到,第一次的牛奶团就出了幺蛾子。
我们开始团的是“朝日唯品”的牛奶,有两三百人参团,售价25元一盒,但据我所知,价格并不统一,有的小区卖20元,也有卖30元的。另外搭配咖啡的话,售价88元,很多白领都团了咖啡套餐。
这一单预计4月9号送到,当天,愿意帮忙的志愿者们一直在小区门口守着,从晚上8点等到12点还没来,司机电话又打不通,因为怕错过接货,志愿者们生生熬了一个通宵。大家很不满,特别是志愿者,身心俱疲。
第二天,终于联系到了司机,告知我们排到当天第四单,志愿者再次守着,又从晚上8点等到了12点,联系司机后告知我们被排到了第18单。我们联系朝日唯品,对方给出的解释是司机漏单了。
反复几次后,大家都觉得这次团购不靠谱,于是坚决退单了。
后来,我们找了小区门口奶站的老板娘,上午下单,当天晚上就到了。
不过,这次又出了其他问题。我们先依照上次的经验,和老板娘敲定了200瓶订单,没想到组织团购时,最终统计下来需要500瓶。老板娘提出,奶资源稀缺,多加的那300瓶,每瓶需要增加一元钱。
我们觉得,不能让后来的人承担这笔加价,否则不公平,便决定把多出的费用平均到每瓶奶,这样算下来单瓶多出六毛钱。
这两天,我在群里反复通知大家牛奶到了,结果又没到,几次下来,对于多加6毛钱的事情,竟然有点不好意思再张口了。于是,我决定自己掏钱,承担了我这栋楼里24瓶的额外加价,算下来14块钱,可以免去我在群里一通解释的麻烦。
最近有张流传很广的图,刻画了团长心情压力指数,真的是团长的真实写照。各处协调来的物资,能顺利发货、到货就谢天谢地了,即便到货了,也会面临出资贴钱等各样的琐事。
最终,500瓶牛奶分了两批到货。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明说好的当天到,为什么要等第二批才能拿?还有人买了很多瓶,不同意先拿一瓶应急,一定要一起拿走。这时候就需要我去反复解释很多遍。
不过,这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了,大部分邻居还是很善解人意的。
那天也有人提出,自己的第一瓶可以先不要,分给急需的人。第二批牛奶到的时候,正逢大雨,隔壁邻居主动提出帮我去拿。
对了,其实最搞笑的是分牛奶,团长和志愿者站在小区门口,在群里喊xxx号来拿,静候的楼栋负责人就依次一个个下楼,像极了幼儿园里“排排坐,分果果”的小朋友。
封控期间的团购,让平日里连话都不说一句的邻里们,逐渐连成了一条线,也有了一条心,最终还是盼望疫情早点过去,早点结束隔离的日子。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