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甲方财经
作者/甲方编委会
人云亦云的时候,见风使舵并没有意义,新消费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仍然有巨大的机会,不同的是,赚钱的逻辑变了。
新消费的兴起,为中国的消费市场注入了一股颇具活力的新鲜血液,激发、引领了年轻一代消费升级的需求,其鲶鱼效应也促动了传统品牌们的危机意识,市场上掀起了一股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渠道创新的热潮。
不过,如今所有赛道都太过拥挤,商业规律是无情的,每个赛道只有数一数二的品牌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最终生存下来。
90%的新消费品牌会死于拐点,10%会完成惊险一跃,引领品类。
我们今天听到了很多全新的概念、名词、模式,但它们并未改变消费品行业、服务行业的本质——消费者是通过品牌认知来做出选择的。
寻着这条本质,甲方财经从新消费的3个痛点讲起,带来我们对新消费品牌如何在新时代完成“惊险一跃”的洞察。
01 2-5亿量级的品效失衡
新消费市场的3个痛点
火热的新消费市场,在大众刚刚接收到它财富密码的时候,被浇了一桶凉水。
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消费领域赛道的融资情况,无论是数字还是金额都逐年下降,即使是已经成功上市的领头羊如奈雪、完美日记等,股价也近乎腰斩。
追溯到新消费赖以为生的销量上,一份此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消费品数据统计显示,下半年有快接近40%的新品牌都出现了销量下滑,竞争最激烈的速食、零食等细分赛道里,多个品牌销量下滑数据超过30%,其中甚至不乏超过50%。
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了,促销数据越来越虚了,2-5亿量级是新消费品牌的生死拐点,有的品牌迅速突破冲上10亿,有些突然失速、黯然离场,这里有不得不说的3个新消费市场根本性的痛点:
痛点1:流量的内卷
新消费的流量内卷很早就开始了,曾经的淘宝平台红利、后来的小红书种草红利、又后来的直播红利、再到现在最后的抖音红利。
每当流量步入瓶颈的时候,总有新的平台接力红利,用无比划算的流量价格吸引品牌关注,只是现在大家都卷到“头”了,流量价格数倍增长,受困于不知如何再继续提升投放技术、内容质量的牛角尖中。
操作流量投放的运营团队越来越臃肿,与传统品牌负责线下渠道开发的团队相比,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线下租金上涨了,店铺不盈利了,便宜的商铺又没有人流,店就垮了。线上亦然。
驾驭渠道,还是被渠道驾驭,90%品牌都是后者。
流量已经陷入枯竭的当下,烧钱谁都会,技术没有本质差别,一人做是独占,两人做是瓜分,三人以上做就是红海。
痛点2:爆款的套路
新消费爆款的营销套路已经被大家摸透了。比如“小红书+知乎+直播”的组合排列,几乎成了每个新消费品牌的标准流程。
一开始种草的时候,消费者很容易相信,效果很好。现在大家对种草的免疫力普遍提高,而且各种竞争对手争相种草,能不能被顾客看到都是问题。
新消费打老套路,现在想红一把都变得很难。钟薛高的创始人曾经表示“想做成品牌,网红是你的必经之路,你连网红都做不到,那你就别做品牌了”。
我们无意于讨论这个观点的适用性,但的确反应了当下的残酷现实,消费者都不知道你,你又如何生存?
痛点3:传播的孱弱
成为网红、爆款,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高效传播渠道去推广自身产品,无论是包装、造型还是以噱头,都是差异点,最终通过明星、KOL、KOC们分发到各个平台,触达消费者。
看似极为精细科学投放的背后,其实精准的没量,有量的不准。这也是为什么2-5亿成为新消费品牌拐点的原因,当精准的原点人群打完之后,一旦扩圈,精准的优势就荡然无存,新消费品牌进退两难。
而消费者在手机上的阅读需求是看内容,APP开屏被跳出、抖音广告被划走、视频广告被会员屏蔽。
3大本质痛点使90%新消费品牌止步于品效失衡的拐点,而10%的新消费品牌察觉了本质,完成了惊险一跃。
02 强品牌驱动才是真谛
从3个“对抗”把握营销机遇
新消费品牌要驾驭渠道、驾驭流量,关键是成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有着千亿广告费投放实战经验的广告业大拿,分众传媒江南春,就曾在某次演讲中提到,剥去花里胡哨的包装之后,品牌只有两个本质内容:
“第一是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把产生交易结果的过程简化并且降低成本;第二是产生附加值,消费者愿意为这一次交易支付更多溢价。”
本质抓住了,再看行业趋势。互联网万物互联的当下,大众获取的渠道已经不再是单一入口,从过去的纸媒、电视,到电脑端的导航、搜索,再到现在百花齐放,信息传递是越来越难的。
由此引申出的三条传播的“对抗”法则,或许就是当下品牌传播行业的核心命脉即趋势:
中心化对抗碎片化——品牌要形成社会共识
碎片化是如今时代最大的标签之一,消费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注定不会是全然一体的完整,而是被会被各项事物、App瓜分的碎片。
互联网无疑是最能触达消费者的广告渠道,用数据说话,城市居民一天能够接触到的广告里,第一是互联网广告95%,第二是电梯广告79%,第三是电视广告51%。
在流量红利期,互联网营销方法的确是极好的。如Ulike,作为连续六年的天猫垂类销量第一的品牌,在脱毛仪产品细分类目上基本已无同量级对手。
但诚如上文所说,互联网作为一个宇宙,一个个碎片化渠道仿佛星辰,远看灿若星河,靠近就相隔万里,引爆的可能性其实并不高,品牌想要形成如二十年前电视广告版的“社会共识”,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
此前,没有中心化的品牌打法的Ulike也陷入了互联网广告碎片化困境——投了才有成交、没投就没成交,品牌陷入了增长的瓶颈期。
Ulike的解决方案是:寻找自己的中心点。其判断自身处于一个尴尬期,流量广告建立品牌的成本极高,自身品牌没有广泛认知不宜公关引爆,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更有聚焦点的渠道,在广普顾客中传递心智。因此从最初的流量广告“货找人”,变成品牌广告的“人找货”。
发力线下品牌广告,分众电梯广告成为Ulike的首选,面对城市主流人群的最主要的中心化媒体之一,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分众已经突破了日覆盖4亿人口。
年轻都市女性的覆盖人群、主动触达的广告方式对于用硬广直接进行心智工程的建设极为有利。Ulike从今年1月初开始投放分众传媒,到今年38节的天猫销量突破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一倍,成为流量内卷时代极为抢眼的个体。
在投入电梯广告后,Ulike品牌的各类搜索指数都明显上升,天猫后台的品牌关键词指数也在明显上升,线上传播内容的点击、转化同样在上升,实现了线下二次盘活线上的品效协同。
“事实证明,流量广告是让触达的消费者‘知道了’Ulike,但线下广告却让广大消费者‘记住了’Ulike。品类搜索的关键词也从‘脱毛仪’,延展出比例很高的‘Ulike脱毛仪’、‘冰点’、‘蓝宝石’等等。当消费者记住了,提到脱毛仪的时候他就会想到Ulike。”品牌CEO潘玉平坦言。
重复性对抗遗忘性——越过大脑记忆的阈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用40年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了“人的决策是理性的”这个假设不成立,人是最不理性的动物,最容易被直觉和认知偏见所影响。甚至于,他在自己诺奖演讲中直接说了一个观点,怎么让消费者记住一个概念或一个事物的答案只有四个字:不断重复。
传播的本质在于重复,让消费者看广告必须主动传递;而受众的本质在于遗忘,低频品牌传播根本赶不上顾客遗忘的速度。
如何追赶大脑的记忆点阈值?奶酪新锐妙可蓝多对此深有发言权。今年618中,妙可蓝多在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大平TV的销量同比增长超43%、172%和288%,夺得多个平台的细分类目第一。这样的成绩背后,其实是妙可蓝多作为品牌,集中资源重仓分众电梯广告。
作为中国乳品行业首批掌握原制奶酪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在产品力有保证的情况下,从洋品牌和大品牌手中逆袭,需要一个核心定位。
许多用户其实在电梯广告里面已经对“两只老虎”这首歌曲改编的广告形成深度记忆,“奶酪就选妙可蓝多”就是这个品牌的slogan。
集中在分众进行饱和攻击,一天6次对用户进行触达,这是其他渠道无法媲美的重复价值,借力IP和广告歌曲不断重复Slogan的同时,正是在强化自己的品牌心智。
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媒体与市场的对赌
品牌传播现在的整体大趋势要求是品效合一。这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先不论,但传统营销投放的不确定性越来越被嫌弃。
谁都想压中最红的综艺,谁都想做出一个刷屏的营销文案,但这种不确定性放在营销层面,不能用赌运气的方式。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用确定的媒体逻辑,用特定性的媒体,打赢不确定性的市场。
什么是确定性的媒体?电梯广告。这个空间注定有几亿人口流动,并且会停留一段时间,并且日复一日,基本不会改变。
什么是确定的?生活空间。无论人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有什么不同,他们每天的生活空间是相对确定的。上班、回家、商场等等,日复一日。
分众在消费的生活场景当中,已经成为必经化的高频化的中心化媒体,中国TOP100品牌当中87个选择了分众。例如速食领域后来居上的新类目“自嗨锅”,其品牌投放策略并没有选择常见的流量推广,而是影视剧植入与分众传媒梯媒广告并行的模式,以有确定性结果的传播逻辑,获得有确定性的品牌价值,获得不确定的消费市场。
反映在自嗨锅的增长自然如此,从几千万的营收水平逐步上升到几亿,并且在今年618登顶自热食品赛道冠军。销量不断攀升的背后,是每一次有迹可循的确定性投放。
同样的那里也在简爱酸奶上,定位在都市消费人群的产品,需要高效、确定触达的媒介,而分众电梯媒体正是迅速覆盖都市主流人群的最佳媒体,在主流人群工作生活的必经之路上,确定性的高频到达成为简爱快速种草的关键因素,让消费者从不确定的“了解”到确定性的“看见”,并以此迅速掀起酸奶0糖风,成功出圈。
品牌越来越繁杂,城市消费者们的注意力只会愈发分散,互联网有很多选择,电视有很多选择,同时看的人也越来越少。投广告就像做投资一样,做重复的、可以被累积的事情,品牌才能享受时间的复利。
03 甲方财经的思考
“新消费”不重要,关键还是“品牌”
阻碍新消费思考的最大桎梏,就是沉迷于不断推陈出新的新造营销词汇中,而忽略了本质。
新不新消费,其实真的不重要,核心还是“品牌”,毕竟消费者通过品牌认知做出选择是本能。
在新消费品牌之战的上半场,流量广告是新消费品牌的基础配置。但进入下半场,胜负手将会落在品牌打造能力的比拼上。
而时代正在提供给品牌契机:供应链技术的日趋成熟可以更高质的制造产品、互联网的触角可以更快捷的点亮全国各个角落、中心化的媒体可以更务实的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归根结底,新消费品牌逃离流量内卷的裹挟,不再是高资打造更好的流量广告,而是要聚焦树立深入人心的品牌。用差异化代替同质化,用价值战代替价格战,用品牌驱动代替流量驱动,这或许才是一个品牌崛起的答案。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品牌们携自身数以几十年计的品牌资产、精研许久的产品能力威势而来,用上时兴的大众传播渠道,虽然可能质朴、略显老气,可这十年功力的一拳,绝非初出茅庐的江湖少侠们能够抵抗的。毕竟,能在光明顶上独挡六大门派的张无忌,本身也是名门大派出身。
消费者通过品牌认知做出选择是本能,品牌这口真气十足,自然可以深入人心。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