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化妆品观察
作者/孔慧慧
“老板,还有可能破五折吗?”
“已经破5折了。”
“没有,(现在是)445(块),4不好听,中国人对4能少就少,430(块)!”
双11前夕,李佳琦团队打造的微综艺——《给所有女生的offer》,将他与一众品牌“砍价”的情景公之于众。镜头中,李佳琦依旧光鲜亮丽,侃侃而谈,打着“为消费者谋福利”的招牌,不断冲击着品牌的价格底线;而另一侧的品牌方代表,面对“要保本还是要卖爆”的发问,节节退让,低到了泥土里。
“感觉像是行军打仗一样,对方在疯狂进攻,我方一泻千里。”一位美妆品牌负责人感慨。
在GMV“狂魔”的作祟下,品牌的尊严被无情地按在地上摩擦。双11的GMV有多么体面,品牌面对主播就有多么灰头土脸。能进李佳琦直播间的品牌尚且如此,一众挤破头也买不到坑位的品牌,遑论当前的境地。
当流量红利消失,当资本退了烧,当新消费遇冷,不少品牌如同失去安全装置奔跑在悬崖边的老爷车,随时都有坠入深渊的危险。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前的美妆市场环境,让人仿若穿越到20世纪90年代,那个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描述的场景。
01“冷”现实
10月13日,在美ONE双11发布会上,李佳琦公开表示,“我特别有信心而且相信,在双11这场大战中,一定有更多的国货品牌突出重围。”
就双11的第一波预售来看,国货品牌的表现却难言乐观,亿邦动力发布的双11护肤和彩妆榜单上,分别仅有薇诺娜和完美日记两个国货品牌上榜。
倚靠流量红利而起,伴随流量枯竭而退,这两年,美妆市场的变迁幅度之大让人恍若隔世。
前脚,有人用短短三四年估值数百亿,顺利敲钟上市;后脚,有人去年还红极一时,今年已关停歇业。所有的起伏变化,都裹在新消费的巨浪中翻卷涌动。
前两年的美妆市场,处在移动互联网、内容营销、直播等新渠道、新媒体的红利叠加中,只要品牌抓住机会肯投放,几乎就能获利,不少新品牌短短一两年滚到十亿级,赶超了传统品牌十多年才能达到的体量。但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短短两年时间,时代已急剧变化,李佳琦薇娅的直播间进不去,进去了也得赔着本出来,更重要的是,出来后没有良性的增长路径,导致品牌被KOL和平台绑架。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灿烂,终究要用寂寞来偿还。
今年的市场,已经在多方面呈现着现实的“冰冷”。
1零售放缓
下半年开始,美妆零售增长明显放缓,8月份的零增长以及往年“金九银十”的消失,都在宣告着市场的不景气。
2流量红利消失
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高的获客成本,以及持续走低的ROI,让品牌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在给KOL和平台“打工”。
3资本退烧
在“资本投不动新消费”的大势下,美妆在投资人眼中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4美妆零售新物种退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型美妆集合店的爆发逻辑,与新消费品牌异曲同工,亏损、撤店不可避免。
5行业全面洗牌
从工厂到品牌、零售,今年,洗牌潮遍布行业,新锐国货品牌关停歇业的同时,联合利华、雅诗兰黛、爱茉莉太平洋等国际公司旗下部分品牌,也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02“热”信号
即便市场冰冷,但毫无疑问,中国美妆产业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人均美妆消费额仅是欧美、日韩市场的十分之一,我们还没有一家比肩国际巨头的美妆企业。
Euromonitor欧睿信息咨询向品观APP独家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美妆市场规模约为9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17亿元),当年同比增幅为-2.5%;2020年,中国美妆市场规模约为7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13亿元),同比增幅为7.3%。按照当前势头,中国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美妆消费国。
今年的市场,也为中国美妆产业的发展释放了“热信号”。
1监管热
过去30年,还没有哪个时期,监管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今年之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让中国美妆产业真正进入在规范中发展的时代,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2品牌扎堆设研发中心
似乎在一夜之间,国货品牌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大力投建研发中心,这阵风潮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来得都要快。
3产业进入功效时代
这是一个人人为功效发狂的时代,但凡是护肤品牌,如若没有一两款功能性护肤品,似乎就站不上台面,A股“功效性护肤品第一股”的诞生,更是为功效护肤市场添了一把火。
4IPO热
虽然投资人对美妆市场趋于冷静,但美妆行业的IPO热今年仍在持续,除了贝泰妮成功上市、毛戈平过会,上游企业表现突出,嘉亨家化、金三江、天美生物等均于今年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5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随着美妆行业迎来新一轮黄金时代,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美妆产业园呈井喷之势,园区规模更是剑指千亿级,目前全国已启动和不断扩建的美妆产业园有十余个之多。
03被夸大的品牌使命
前阿芙精油总裁张耀东将中国美妆产业发展的30年,分为4个周期:90年代为分销时代,拓展就是生产力;2000年代渠道并起,决战终端是关键;2010——2015年间,古典电商时期,电商就是生产力;2016——2019年,进入移动互联时代,逐流量而居是显著特征;2020年开始,美妆产业进入了品牌时代。
事实上,2021年,才真正称得上品牌时代的开端。2020年的市场,还残存着流量红利的最后一抹余温,当资本大踏步闯入美妆行业,我们能看到不少品牌还有借助流量喘息的机会;而今年,几乎只剩冰冷的事实:零售增长放缓、利润越来越稀薄、资本退烧、产业洗牌加剧,一些“暴富神话”灰飞烟灭。关于长期主义发展和品牌沉淀的讨论,越来越成为主流。
但一个略显虚幻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品牌,一边在直播间以近乎1折的方式,展开“流血式”撕杀,一边高喊要成为百年品牌;也有越来越多的品牌,连基本的盈利还没解决,就被卷入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中来。
这是多么分裂而又畸形的现实。我们期待所有的创业者、企业家,有做百年品牌的决心和毅力,但当“百年品牌”成为口号,多少品牌得迷失在这样被夸大的使命中。
过去三十年来,美妆行业曾诞生过太多的“明星”品牌,他们一方面以近乎百无禁忌的勇气开拓了市场,书写着一段段创业故事,另一方面也用这种百无禁忌,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规则,让如今的美妆市场仍然充满商机却又缺乏秩序感。
04时间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
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
当前的美妆市场环境下,品牌成长路径,没有标准模式,但品牌的构建逻辑,国际巨头用上百年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必须摒弃卖货式思维,慢下来去沉淀品牌,只有品牌才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可口可乐之父”罗伯特·士普·伍德鲁夫曾放言,如果可口可乐的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掉,只要有可口可乐的品牌在,只用三个月时间,就能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帝国。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如果说红利时代争的是快,那么,当前考验的是慢,我们需要给自己以时间。诚然,企业的第一要义是生存,但当前不少品牌与KOL捆绑而卷入的价格战,定然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任何合理的商业模式,必须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分配的平衡,否则定然不能持续。
不论从法规上,还是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度上,抑或新一批创业者的原始积累上,中国美妆产业都到了真正做品牌的时代。
与上一个阶段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新一代创业者中的不少人,拥有更高的学识、更广的见识,他们中有教授、博士,有世界500强的背景。理性,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我们需要回归到产业发展的基本面,需要有对普适的商业逻辑的尊重,需要有对公平的游戏规则的遵守。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