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商头条
作者/电商头条
图/电商头条
钉钉宣布全面智能化
钉钉的智能化之路,又往前进了一步。
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2023春季钉峰会上,钉钉总裁叶军宣布钉钉已经正式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开启全面智能化。
作为例证,钉钉总裁叶军用了大概40分钟时间,现场演示了接入钉钉“通义千问”大模型后,在四个高频场景中的10多项AI能力。
第一个场景:群聊。聊天是通义千问最基础的能力,群聊也是钉钉最广泛的使用场景。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后,钉钉可以为用户自动整理群聊要点,从而快速了解上下文,它还能一键生成待办、预约日程,让钉钉更加“自动化”。甚至把一个网址链接丢进去,它就能学习其中的内容,回答用户的提问。
第二个场景:文档。这里所说的文档不仅仅是写文案这个层级的文字处理能力,而是一整套图文生成功能。比如用户写完一篇新闻报道后,钉钉可以根据这篇报道的内容自动配图,省去了找素材的时间。它甚至还可以根据要求生成海报,简直是设计师的最佳助手。
第三个场景:视频会议。参加过线上会议的朋友们相比都知道其中的痛楚,不仅要全程聚精会神地听,提炼对方的核心需求以作回应,而且会后还要反复听录音,生怕遗漏什么细节。而钉钉则能以参会者为单位,生成每个人的观点和内容,即使中途才加入会议也能迅速了解状况,大大提高了线上会议的效率。
第四个场景:应用开发。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开发应用似乎是懂编程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以后只要有钉钉,打打字拍拍照就能解决。比如我们需要一个统计报名的小程序,只需要输入需求,很快一个像模像样的小程序就会出现在群聊中。
可以看到,这些功能都是十分接地气的,真正能增加办公效率的,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
除了这四个高频场景,钉钉还在同步测试钉钉个人版、搜索、邮箱、AI助理、智能客服等产品,让用户和生态基于钉钉PaaS底座的能力,更好地对接大模型。
对于钉钉未来的形态,钉钉总裁叶军表示:“可以畅想,每家企业都可以有专属的、深刻理解自身企业业务知识的智能客服、智能导购、文案助手、AI设计师等。”
大模型:钉钉弯道超车的契机
长久以来,钉钉一直在努力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怎么让更多的人用?
第二,怎么赚钱?
对于第一个问题,钉钉其实已经解决得七七八八了。钉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其不断“破圈”的历史。
2015年1月16日钉钉正式版发布。钉钉当时有意避开了微信的锋芒——公共社交领域,转而从办公场景切入,以企业最为关注的安全入手,从中小企业做起,进入办公场景。
2016年,钉钉在逐渐完善了OA审批、移动考勤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开始致力于为不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为此钉钉打造开放平台,让行业应用服务商在自己的平台上架,提供更多选择给企业主,满足个性化需求,如销帮帮CRM、表单大师、安心工资条等。
2017年,钉钉企业数量超过500万家,注册用户突破一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平台。但钉钉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拓展线下场景,并于2018年接入支付宝,打通了企业内部的财务关节。
2019年,阿里钉钉进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钉钉也开启了智能化进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这,也是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
要知道,国内企业的付费意愿普遍不是很高。《2021中国SaaS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办公软件付费率不足15%,而欧美市场办公软件付费率已经超过了70%。
如何让企业付费呢?显然,作为一个办公软件,如果强制全面收费,那无异于是自掘坟墓,等于把用户推向对手那里。而现在,我们看到了钉钉给出了答案:提高服务质量。
的确,过去钉钉的服务质量一直在提高,但一般用户使用最多的都是那些基础功能,一些细节的提升并不能被用户广泛感受到,至少还没到愿意为其付费的程度。
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则是一种服务的质变。通过大模型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一部分人力物力,可能以前五个人干的活,现在用三个人就能完成。这直接把钉钉的重要性拉高了一个维度。
服务质量高了,钉钉的附加价值也就高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就更高了。可以说,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是钉钉商业化的里程碑,是其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步。
互联网大厂为何热衷大模型?
通过钉钉的这次“实机演示”,我们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大厂都热衷于搞大模型了——其最直接的目的便是优化劳动力。
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数量都是相当“恐怖”的,比如腾讯有10万员工,阿里有24万员工,京东有56万员工……每年的用工成本,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笔负担。
在如此大的基数下,难免会有一部分员工一直在从事高重复性的劳动,这种同质化工作长期条会对人的精神和肉体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但同时这些工作又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无一不被这个难题困扰着。
所幸,大模型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希望。有了大模型,人们就能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力、更有意思的工作。如此一来不仅企业能节约大量用人成本,员工也得以有机会追求自我实现价值,可谓皆大欢喜。
就像汽车的发明让人力车夫成为的司机一样,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是失业,而是职业的进化和人的价值提升。因此我们不必担心AI会让岗位减少,这个社会的需求总是此消彼长的。
AI作为工具只是“手段”,人才是一切发明的“目的”所在。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