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莓daybreak
作者/李欢
商业竞争中,入局早晚从来不是预测成功的准则。那些占据主流地位的核心产品,往往不是最先出发的角色。
比如腾讯。普通人每天都在使用的产品,很多并非腾讯的原始创新,甚至已经有人占得先机,腾讯却能凭借后发之势,反攻为上。从QQ到微信,从朋友圈到视频号,莫不如是。
这不是腾讯的专属打法,是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手段,也是巨头凭借流量基础,孵化新产品的一种能力。
尤其在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的亲自主持下,用户习以为常的一个功能或产品,经过他的重新理解和思考,还能有新的发挥空间。
一个最新的注脚是,在市场接近饱和、商业化前景有限的的输入法领域,腾讯再打出一张新牌——微信键盘。
在古老的输入法领域,产品的商业路径并不清晰,即便坐拥巨大的流量,仍难以逃离「工具化」的命运。输入法上一次被赋予某种魔力或能量,还是王小川在「三级火箭」理论中,将其视为关键底座。
在微信世界,输入法并非高深莫测的存在,或者被承担了某种艰难使命。它就是一个希望让用户体验更好的功能而已。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互联网产品的后发优势是怎样形成的。
微信键盘还有什么?
长相酷似系统原生输入法的微信键盘,并不是一个嵌入微信内的插件,而是一款独立的 APP,除了能在微信内打字启动,切换到其他软件仍然可以运行。
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是,微信键盘的「智能推荐」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当用户在聊天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汇」,在词汇选取栏中,会就有相应的小程序、公众号,或是歌曲相关内容出现。
输入公众号的名字,以卡片的形式直接推送,而输入的影片名或书籍名,大多以豆瓣评分、微信读书在微信内的小程序进行,音乐则由QQ音乐发送。
「输入即搜索」的推荐方式,强化了微信的搜索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用户自行查找内容的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功能需要用户手动打开「拼写Plus」功能下的智能拼写、智能推荐按钮。
但也有输入关键词无法自动关联显示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点击键盘左上角LOGO,进入二级菜单下的「智能推荐」选择。
在社交平台,使用过微信键盘的用户,对这款产品这项功能的褒贬不一。
即刻作者@哥飞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后,输入法下方出现了卡片,点击卡片被发出去后,他发帖感叹,「这个交互做得太好了,智能联想用起来真的很舒服。」
即刻网友@寞桐疏影也表达了对这项功能的喜爱,「发送媒体小卡片功能太喜欢了。」
不过在知乎上,知乎网友@kevin认为这项功能还有迭代进化的空间,他提到,目前输入法的智能推荐仅歌曲、电影推荐比较准确,其他的类型包括文章,就没有推荐结果。另外,这个功能在微信App以外场景是无法使用的。
依托微信,「智能推荐」是一个优势亮点,这项功能和智能拼写、表情推荐,以及拼写检查一起被集成在「拼写Plus」中。
除此之外,微信键盘同样具备其他同类产品的功能。比如,语音转文字、支持多键盘输入等。
在一些更关乎用户体验的细节,例如界面设计,微信贯彻了素来的极简风格。
一位知乎用户的感官是,「微信键盘的整体界面还是非常干净清爽的,看起来就和普普通通的输入法键盘一样。」
这位用户提到,微信键盘左上角带有绿色的LOGO「P」,作为微信键盘的菜单栏而存在,点进去之后,可以找到微信键盘的各种附带小功能。
市面上,百度、搜狗、讯飞等产品占去输入法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其中,腾讯收购的搜狗输入法此前被认为是主流。
知乎用户@荒原守望者是搜狗用户,一番对比下来,他的使用体验是,「微信键盘的界面和动效碾压搜狗,和系统融合度极高,但是两个致命缺点:没有剪贴板;标点符号不全,键盘布局分类混乱又特别难找。」
在一些交互机制的处理上,与其他输入法默认长按空格即可启动语音输入不同,微信键盘目前还需要手动完成初始设置。
做更好的工具
输入法是工具型软件,常常扮演替互联网平台打工的「工具人」,难以承载企业复杂厚重的商业使命,但微信键盘又为何诞生?
业界对「智能推荐」串联微信生态内容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也许这只是臆测,并不是微信对这款输入法承载的意义。
2021年1月19日的「微信之夜」,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中,首次提到关键词输入法。他说,微信即将有自己的输入法,不久之后将灰度测试。
张小龙给出解释,微信原本没有做输入法的打算,但频繁收到用户关于聊天记录被窃取的投诉,输入什么就会看到对应的广告。张小龙进一步说明,微信不保存聊天记录,也规定谁看了用户的聊天记录就会被开除。考虑到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微信决定做一款自己的输入法。
微信以「隐私保护」为名进入输入法领域,微信键盘面世之后,于是外界拿着放大镜来审视这款新产品。
微信键盘「拼写Plus」中的「拼写检查」具备自动纠正错别字的功能,这一点引起了用户对于其个人信息收集的讨论。
即刻用户@小刘喜欢喝绿茶 表示,「所以微信键盘没有获取用户大数据分析我是不信的。」@原来是任野则分析,「说明它在随时读取你的输入记录,所以才能修正。」也有人表示,只要关闭了「拼写Plus」,不给联网权限,纠错联想之类的功能也随之消失。
实际上,微信键盘的隐私政策中有写明,微信键盘提供「隐私保护模式」和「拼写Plus模式」两种模式,前者作为基本业务功能,后者作为扩展业务功能。
当用户首次安装并使用时,默认设置为「隐私保护模式」,用户所输入的内容,包括复制后的剪切板信息,不会被上传至服务器,仅储存在本地设备。
但是,一旦用户开启「拼写Plus模式」,部分输入内容会被上传至服务器,经实时处理后返回对应内容或服务(如动态表情、本地方言、纠错结果等),在这里,《隐私政策》加黑强调,「我们不会储存你上传的信息」。
微信键盘灰度测试了三个月后正式上架,许多问题和细节已经得到迭代优化。9月,不管是知乎还是即刻上,都有用户反馈,微信键盘没有剪贴板功能,如今也都已经上线。
另外,用户所诟病的「占用本地空间」的问题同样得到了改善。
0.9.0的测试版中,微信键盘几乎会占去用户1-2个G的本地存储空间,在随后的0.9.1测试版本中,有用户反馈这个问题已得到修复,更新使用了几天之后,体积控制在300-400M内。
知乎作者@科技小贤在微信键盘测试最前期发现,「拼写Plus」中的智能拼写、智能推荐、表情推荐和拼写检查,四项功能是被捆绑在一起的,要么同开,要么同关。11月中旬,这些功能已经相互独立,可以自由选择开启关闭。
不过,在截至当下最新的1.0.0版本中,有用户反映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存在。
比如当输入中英文时,字符之间会有默认空格产生,这会导致「智能推荐」无法匹配。例如,某些公众号或卡片实际上是没有中英文间隔的,这时候就需要用户手动将空格删除才能完成识别。
后发优势
回顾腾讯旗下的明星产品,它们往往诞生于市场趋于平静,甚至偃息旗鼓的档口,继而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早在2006年,马化腾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就说,「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QQ邮箱起死回生,反超为上的案例最为典型。
2006年的国内免费邮箱市场,群雄割据,竞争接近尾声。其中网易旗下的163和126两款邮箱,几乎就瓜分了半壁江山,用户注册数总数超过2亿,而QQ邮箱只占3.7%的市场份额,每天只有几万人的访问量。
2005年3月,腾讯全资收购了被张小龙卖给博大的Foxmail,张小龙也一并进入了腾讯,受命重建QQ邮箱。
彼时,QQ邮箱既复杂又笨重,腾讯内部已经无人负责这项业务,「就连邮箱代码都没有人管了。」
带着一支不到20人的团队,张小龙重新搭建整个系统,放弃之前的繁复路线,转型做轻便的极简版。而且他们找准了用户的核心痛点——并不是网易跟进的「邮箱容量」,而是分享大文件速度会变慢。
QQ邮箱通过「文件中转站」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将附件容量扩大到1G,突破了其他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附件的上限。这一创新功能迅速获得办公室白领的欢迎,QQ邮箱用户重新回流。
2008年,QQ邮箱获得腾讯唯一一款七星级产品。而且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QQ 邮箱反超网易邮箱,成为国内电子邮箱产品月活用户数最高的产品。
张小龙带领QQ邮箱绝地反超,迸发出的后发优势,在短视频这条赛道再次得到验证。
短视频领域,腾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诞生于2013年的微视曾是腾讯短视频领域的先行者,比抖音早三年。此后因为决策失误,经历关停和重启,始终没有担负起重任。
当短视频成为用户新的杀时间利器,用户时长消耗甚至超过游戏,而腾讯作为连接内容的互联网平台,却没有拿下短视频的一张关键手牌。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视频号出发了。
在来势汹汹的抖快面前,微信视频号稍显佛系,仅内测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产品风格是张小龙的一以贯之的极简主义。2020年视频号正式上线那一年,快手日活突破3亿,抖音的日活则突破6亿。
后发之势的关键是,有势可借。视频号诞生在微信生态内,和微信共享同一用户池,用户通过发现页或好友点赞提醒,便可进入视频号。这是天然的流量转化工具。
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提到,视频号的价值在于,它是微信里的第二套身份体系。
他还提到,视频号初期,内容和推荐质量都很差。直到2020年5月,视频号新版本开始基于社交关系进行推荐,用社交推荐取代了机器推荐。彼时,观看朋友赞的视频量是观看机器推荐视频的2倍多,之后机器推荐的比例增大。
视频号的数据开始一飞冲天。2020年,DAU即突破2亿,2021年底便冲到了5亿,日均使用时长达到35分钟。虽然之后腾讯官方没有再公布过这一数据,但坊间流传的数字是早已超过6亿。
此后,他们又邀请后街男孩、罗大佑、崔健等实力派歌手,在视频号进行线上演唱会直播,主打情怀,也是赚足眼球。
每次腾讯新发财报,视频号都是券商分析师最为关注的重点,尤其关于视频号的商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直到2022年底,马化腾亲自确认,视频号就是腾讯「全村的希望」。
QQ邮箱、视频号这样的故事,腾讯一定不会希望是最后一次。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