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净亏损1.07亿、门店数降至669家,味千拉面回到原点?
筷玩思维| 2022-08-24 23:15:19
味千拉面鼎泰丰西贝


出品/筷玩思维 

作者/陈富贵

还记得2018年11月27日,味千拉面在上海举办了“大骨熬汤50年,全球门店800家”的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看得出来,这家1968年始创于日本、1996年由潘慰从日本引入香港以及内地的拉面品牌,是打算和“骨汤”杠上了。

回首过去味千崛起的辉煌与当下的品牌危机,再到2018年潘慰做客《中国经营者》的时候,拉面女王明确表示,2018年味千的财报已经回暖。

据8月24日最新消息,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味千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6.7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0.13亿元下降约33.1%;公司出现净亏损1.07亿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味千的门店数量共有669家,而2021年的全年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味千的门店数量是737家。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味千拉面的门店数量减少了68家。

近些年,味千拉面也确实因为股价、财报的起起落落而掀起诸多话题。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说,很多人似乎认为CEO的责任就是让股价上涨,这种观点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愚蠢行为。那么,我们似乎应该将味千的关注点从财报移开、重新回到其品牌本身。

1996年至今,味千拉面到底是回到了原点还是从未改变?

凭着日式骨汤拉面的强认知,潘慰成了中国的拉面女王,而味千也有意无意地对外强化这个认知。

2011年,味千的“骨汤优势”遭遇了第一个滑铁卢,骨汤门事件后,味千开始狠抓供应链,再次强调“大骨熬汤”的概念,但面对品牌销售额不可遏制的下滑现象,味千曾尝试着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下午茶时段等方式自救,在味千品牌外的举措先是推出了多品牌战略,再到入股百度外卖等等,至今,无一例外,潘慰的挽救措施几乎全军覆没。

2018年潘慰在做客《中国经营者》节目时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中央厨房是必不可少的配置,有了中央厨房,即使再重视骨汤这个概念,未来也不可能在门店熬汤,对于市场竞争,集团也将回归单品牌战略,做好味千这一碗骨汤拉面。

我们看到,味千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从1996年至今,味千除了略微涨价以外,它几乎没有其它方面的升级、改变或者创新。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和企业的使命或者价值观有关?

从公开资料得知,味千的使命是“让世界更美味,让人类更健康”,在价值观方面,味千推崇的是“健康、创新、务实、暖心、激情、匠心“,在价值观的解释上,味千认为,创新,就是做以前没做过的事儿;匠心,就是一件事儿做一辈子,保持专注、坚持、精进。

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味千是一个日式文化品牌,它也一直在做日式文化里的“匠心、坚持”,在日本的一些门店,如“一兰拉面”,又如“寿司之神”,它们做到了从落地至今几乎从未改变,这也是它们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

坚持日式文化,让味千回到原点,但问题就在于味千内部的核心不变,它的外部呈现几乎也毫无变化。从北上广等多个城市的门店看,味千的门店装修、餐具、工服等基本的呈现,也和十年前大体类似。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味千的打法和哪些品牌类似?在不变方面,是不是很像大同酒家、全聚德、狗不理?

在味千早期对标的连锁快餐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等,除了标准化,味千有哪些与它们相似的点?

再对比近些年的新兴和已经圈内熟知的各大品牌,在创新和年轻化方面,味千有没有做出哪些引起年轻人话题追捧的事件?

上面这一连串的问题值得细细思考......味千的困局和未来,问题到底在品牌方还是市场?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市场经济的两个节点: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问题是: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如果单从财报数字看,味千有两个发展节点,一是2011年的骨汤门,二是2016年潘慰入股百度外卖对集团利润的推动。

在上述这两个时间节点,味千主要做了三件事儿,一是开新店,由于单店利润下滑,于是就用新店(包括新的品牌)来试图增加营收,这时候,味千进入了二三线市场;二是砍面积,味千将大店全部缩减到90平以下;三是悄悄涨价,包括纸巾收费等;四是裁掉部分正式员工,用临时工代替。

从今天回过头去看,引起味千变革的两个时间节点,恰好是餐饮业面临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核心阶段。

时代的巨轮碾压前行,谈笑间,一时多少品牌起落。试想一下,时代推动着品牌往前走,而假如时代在往前走,品牌却原地踏步,这意味着什么?这个案例有很多,比如说摩托罗拉、诺基亚、万能充,再比如说从3G到5G……

前一个阶段是消费升级,它代表了品质、消费预算等方面的升级。对于顾客来说,他们喜欢买看起来不错且不认识的好东西,这也意味着:1)、你不能不变;2)、在品质上,你不能和过去差不多;3)、你要让顾客感到愉悦。

因为消费升级的路非常漫长,过去3元一杯的奶茶,在这个赛道才能玩得起品牌效应,才能跑出来像CoCo都可、一点点、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这些品牌,它们的崛起之路,也刚好符合消费升级的概念。反观味千,它的骨汤还是不变的骨汤,除了涨价和纸巾收费,味千还有哪些消费者可见的变化吗?

后一个节点是消费降 级,所谓的降 级并不意味着品质、人均的下滑,我们不能只看到榨菜、二锅头的销量增长,却又忽略了滴滴、健身房这些新经济成了时代的刚需。

筷玩思维认为,消费降 级首先意味着市场下沉,二是意味着以品质为先的性价比经济开始崛起,苹果被华为、小米抢走大量市场份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就是因为从大环境的消费升级步入消费降 级的市场下沉,在近几年几乎饱和的互联网赛道才能跑出了像快手抖音小红书等黑马品牌。在餐饮业,也有大量品牌从难以增长的一线市场逐步杀入二三线市场,它们给二三线城市带去了与一二线城市同等的品质,却又给出了更合适(更低)的价格。

再看味千拉面,虽然它同样做了市场下沉,但它在品质、服务等方面,却几乎还停在原地,对于更合适的价格,味千不降反涨,再到后来大规模聘用临时工,大众点评上也经常见到消费者对味千门店服务的吐槽。

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味千拉面的最大危机不是发展无力,在顾客看来,味千面临着三大老化现象,分别是产品老化、服务老化、品牌老化。也就是说,味千过去看重的“骨汤”和“日式文化”,这两个标签已经不足以成为品牌发展的支点。

战略变与不变的衡量标准之一:企业的生存结构是否已经或者即将发生变化?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消费者、竞争对手等,这就是所谓的生存结构。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外部的生存结构紧密相关。打个比喻,假设企业的生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企业却意识不到,这样的企业必然难以存活,万能充就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靠风口飞起来的企业大多都会掉下来呢?当生存结构发生了变化,假设企业还停在原地,那么它会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助企业登上风口的云梯都没有了。

试想一下,假设一个企业的体量成长百倍,但它过往用来打入市场的优势几乎毫无变化,那么,这个企业将会怎样?

再比如说,企业在成长,但创始人的成长边界却掉在企业体量后面,企业的增速超过了创始人认知成长的速度,这将会怎样?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很多人还是非常不屑,他们喜欢拿可口可乐作为案例来反驳,可口可乐从1886年至今,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变化,为什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们可以大体不变,而别的企业就要不停变化呢?

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只看到可口可乐们不变的优势,却看不到可口可乐们的优势几乎是垄断的,即使在饮用水、营养快线等市场,娃哈哈们也开始慢慢掉队了,因为它们在过往优势逐渐消散的同时还做到了基本不创新、不改变。

所以说,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假设品牌方不具备强势的垄断效应,它要存活下去,就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消费者用钱投票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

味千处在的日式拉面这条赛道,90年代末的时候,味千是有垄断效应的,它的垄断效应就是日式文化和骨汤拉面,所以在这个周期,味千和麦肯一样,它们可以飞快地进入新的市场去收割那些从未吃过日式、美式食品的消费者。

2010年,日式、美式快餐的增速到达了顶点,市场开始变化了,一是国内品牌逐步崛起,二是90后、00后不再对日式、美式快餐着迷,虽然“外来食品”这个标签之前代表着品质感和趣味性,但到今天,这个红利已经没有了。

以麦当劳为例,它意识到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于是它的战略开始改变,一是价格下沉,二是品质上移,三是客群结构升级,它不再专注于小孩子,而且那些以前爱吃麦当劳的小孩子也长大了。

这时候,我们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儿,小时候爱吃麦当劳的人,长大了因为麦当劳聚焦年轻人,所以他们长大了也愿意继续吃,而小时候不吃麦当劳的人,他们长大了发现麦当劳是成年人的餐厅,于是他们也愿意来吃。

在这场肉眼不可见的市场剧变中,赛百味、汉堡王们因为基本保持不变,导致了它们的份额持续下滑,由此看来,味千其实并不孤独,从市场看,勇于改变的品牌很少,而不变的品牌却很多。

战略变与不变的衡量标准之二:企业能否在市场变化或者自身变化中升华自我?

关于大公司为什么会消亡?柏唯良教授提了两个观点,一是大公司的准则很奇怪,你不会因为做了和别人一样的事导致亏钱而被开除,但你一定会因为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导致亏钱而被开除,就是因为和光同尘代表安全,标新立异代表危险,所以创新被泯灭,改革被扼杀。就是这样,大多优秀的企业在不变中失去了多变的市场。

二是那些已经经过验证、卓有成效、让你成功且实施多年的策略,往往是这些因素难以改变成了企业消亡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大多优秀的企业往往死于过往的辉煌。

筷玩思维认为,创新与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两者缺一不可,不过,创新的重点在于创而不是新,改革的重点在于革而不是改。无论创还是革,结合起来就是先破而后立,光有破没有用,还要有“立”。

典型的案例来自于亚马逊,早期时,亚马逊的核心业务是图书销售,在亚马逊决心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时候,贝索斯把负责图书销售的凯赛尔调到kindle部门,贝索斯对他说,“你的工作就是干掉你(过去)的生意,你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就是因为破了过去最大优势的图书销售,再用kinidle将新的突破口立了起来,亚马逊才得以在多变的市场逆流而上。今天回过头看,在投资未来这件事儿上,华为和亚马逊非常像。

回到餐饮业,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比如说创于1972年的鼎泰丰是如何从老字号升级为年轻人喜欢的品质餐厅呢?支持鼎泰丰先破而后立的关键因素就是它将“匠心可视化”了,在管理上,鼎泰丰将SOP升级到SQP,用大白话说,就是将标准化操作升级为标准化质量,同样是标准化,重视操作和重视质量有着天壤之别。

西贝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使命改变中崛起,2010年,西贝将西贝莜面村改为西贝西北民间菜,再之后西贝又将这个定位改为西贝西北菜,不久,西北又升级为西贝烹羊专家,再到如今,西贝重回最早之前的西贝莜面村,在经历数次定位更换期间,西贝的人均一次又一次地往上走,它的品牌热度和门店数包括营收也一次又一次冲破天花板。

鼎泰丰是现象级案例,西贝也是现象级案例,麦当劳等的定位升级同样也是现象级案例,问题是同样具备优势的味千拉面,为什么它就无法成为现象级的案例呢?

至于变还是不变,到底要不要改革、要不要创新,对于“骨汤拉面”、“日式文化”这两个标签,味千应该如何应对?这得看味千的下一步动作了。

结语

味千的价值观包括了健康、创新、匠心等,如果从美味、健康这方面看,在快餐领域,我们可以将味千和真功夫归为同一类,即使真功夫也是通过供应链来配送的大众快餐品牌,但在汤的呈现上,真功夫将烹饪交给了门店,而味千认为,只有小作坊才在门店熬汤。

回到味千的发展历程,它1996年落地、2007年上市,到了2010年,这是味千最为辉煌的十四年。这段辉煌让味千产生了一种强大品牌力的错觉,这才导致了2011年骨汤门之后,味千做了两件事儿,一是2012年的产品涨价,二是将重心离开主品牌而去发展其它品牌。

这是两件比较有趣的事儿,一是味千遇到问题,企业的战略居然是用涨价来消耗品牌方与消费者的亲密度;二是味千遇到了问题,企业的重心居然能转移走,所以说,味千今天还能在全球有669家门店,可见它的品牌力是真的很强大。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