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易生活
作者/三易菌
据相关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增长近10倍,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已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在这样的高速增长状态下,国内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最新一轮的融资估值已超3000亿元,并吸引了包括集富亚洲、IDG资本、景林投资等诸多知名VC/PE机构的支持。
随着这一风口的渐起,自然也少不了其他意欲分一杯羹的参与者。事实上,腾讯、阿里、京东等巨头都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跨境电商的各个环节中,而拼多多似乎已按捺不住进入这一赛道的意图。
日前据相关消息源透露,拼多多方面正在筹备跨境电商平台,应用预计将在9月中旬上线,首站会选择在美国。但与SHEIN主攻快时尚服装这一品类不同,拼多多似乎从一开始就打算以“全品类电商”为目标,并且目前正以“0元入驻、0扣点”的优惠策略来吸引商家入驻。
据了解,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的卖家只需负责商品上架,并将货品发至指定的国内仓,后续将由平台来完成选品、定价和履约,与SHEIN所采取的模式类似。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拼多多在海外市场的物流环节是否会采取全部外包,也无从得知这一在其内部被称为“X项目”的具体进展。而对于这一传言,拼多多方面目前则回应称“不予置评”。
拼多多决定“出海”,或许并非一时冲动
从2015年9月上线到公司上市,拼多多仅用了两年11个月,也创下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最快上市纪录之一。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数就已达到7.884亿、较上一年底的5.852亿同比增长35%,比阿里巴巴当时的年活跃卖家数量还要多出940万。
然而“高速增长”总有放缓的一天,在今年5月27日拼多多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中显示,其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51亿、同比增长4%,年活跃买家数达8.819亿、同比增长7%。对此,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在目前的规模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增长放缓。”
显然,这并不是拼多多一家所面临的问题,“增长见顶”几乎可以说是如今笼罩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上的巨大阴影。而在这样的增长焦虑下,各家也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来稳固现有业务,并谋求新的发展。比如淘宝在用户体验方面的不断提升,以及天猫“猫享自营”的上线,而京东也在“保供”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等。
在跨境电商这一赛道中,日前淘宝天猫海外、Lazada的跨境业务,以及速卖通跨境业务所有团队都已统一到速卖通,这也意味着其跨境相关的供给部分均已整合,形成了一个跨境的商家中台。
在阿里方面此前发布的2023财年一季度财报中显示,其国际商业分部营收为154.5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52.02亿元增长2%,其中零售业务营收为105.2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8.00亿元下滑3%,Lazada在东南亚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0%,Trendyol整体订单同比增长46%;批发业务营收为49.2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4.02亿元增长12%,在Alibaba.com完成的交易额同比增长16%。
京东方面则在2021年年底关闭跨境电商平台JOYBUY半年多后,已完成了对跨境电商平台的升级。近日有消息显示,京东升级后的业务被命名为“京东全球贸”,重点布局北美及东南亚市场,从原本的B2C平台升级为跨境B2B交易和服务平台。自6月18日上线初期,该平台就为出海工厂和商家提供了免佣金、免月租费等优惠服务政策,商家同样只需将商品发货至国内仓,则将由京东方面来完成剩余的所有环节。
不难发现,拼多多紧跟在阿里、京东身后,即将进入跨境电商这一赛道。而这一业务据悉也由此前负责“多多买菜”的诸多一级主管及公司元老负责,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其首站选择美国,或许是在有意避开东南亚早有布局的其他国内电商巨头。
跨境电商会是个看不见回报的“吞金兽”吗
在国内市场已面临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无论是低价白牌商品、还是全品类电商,似乎都已没有更多的潜力可供挖掘,因此拼多多选择“出海”或许也成为了现阶段为数不多的选择。
据目前已经曝光的相关信息不难发现,拼多多率先招商的品类仍是其在国内市场最为擅长的日用百货、家居家纺、箱包配饰等类目。在深耕国内下沉市场多年后,拼多多目前已吸引了超过860万白牌、品牌商家。因而有业内人士推测,其跨境电商平台大概率还是会主攻低价商品,并将覆盖全品类。
在近日传出的相关截图中显示,一位拼多多方面负责商家招募的相关人员透露,“其模式与多多买菜差不多,商品是直接进入国内仓、账期大概15天左右,不需要运营技巧”。而在此前拼多多方面在仓储、物流及农产品源头方面的投入,或许将能够为其在物流、仓储以及交付上提供大量经验。
尽管SHEIN在欧美市场的成功,已经验证了“快速上新、价格低廉”等模式在这些区域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似乎也代表着拼多多或将采取的商品低价模式,在理论上也行得通。然而,做跨境电商真的会有这么顺利吗?
从2021年5月至12月期间,国内跨境电商行业遭遇了亚马逊的“封号潮”,大批国内跨境电商企业被“封号”。对此,亚马逊方面表示,是因为部分跨境电商企业滥用评分反馈或评论,以及违反销售排名规则等行为。自今年以来,主攻服装类目的SHEIN同样也面临着海外市场对于原材料等方面更为严苛的供应链审查,有着诸如供应链中断、成本上涨等风险。
虽然在审查过程中,相关原材料的禁令并为波及到单量相对较少的B2C跨境中小卖家,但对于监管政策变动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样也是其他平台出海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问题。
尽管从目前来看,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极有可能与此前的“多多买菜”等业务一样,先采取高额补贴商家、用低价吸引用户,再聚集更多用户的道路。然而,这样的思路在海外市场却不一定有效。
首先,如今跨境电商最为关键的物流、仓储等环节中,目前拼多多仍需消耗大量的资源来进行拓展。显然目前的拼多多,并没有菜鸟方面近百个跨境仓的布局,也没有京东触达近2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供应链网络,所以其大概率会优先与跨境物流企业合作,但同样也需要面临着海运价格激增等问题,因此搭建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体系也几乎不能一蹴而就。
其次,拼多多的低价商品策略需要配合走量才能实现成本的覆盖,在海外市场想要依靠“砍一刀”等社交裂变来获取流量,恐怕等来的不是用户、而是诉讼。并且除亚马逊外,当下欧美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偏向于独立站,所以或许其还需要提高当地用户对于全品类电商的认知和信任度。
同时,SHEIN等国内跨境电商平台频繁遭遇的版权问题,也给拼多多提了醒,在诸如版权、品控等方面要面临更为审慎的态度。
种种困难下,就连此前一向靠“大力出奇迹”的字节跳动,在海外市场推出的综合电商平台Fanno也已于今年4月宣告失败,并且由于价格低、单量少,许多Fanno的卖家都曾反映几乎无利可图。要知道,此前Fanno同样是以“高折扣+低价格”的策略来吸引用户,一度甚至被视为“海外版拼多多”。
所以当拼多多真的要做起跨境电商,恐怕出海之路并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