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霞光Talk | “从‘耳朵经济’新声态,听中国文化出海”沙龙回顾
霞光社| 2022-04-22 12:22:21
声音经济喜马拉雅音频

photo-1596431350933-57ba689f6246.jpg

来源/霞光社

作者/霞光社工作室

在视频内容已成内卷“红海”的当下,以声音为载体的“耳朵经济”渐成潮流。

车载音乐、有声书、广播剧、播客等在线音频应用场景,不仅为国内娱乐市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产品路径,也承载着近几年中国文化的大步出海。

着眼2022年互联网生态,音频赛道的发展和增长机遇在哪里?国内外的音频行业玩家,将如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4月20日,由内容和文化出海传播平台霞光社联动多家权威行业媒体共同发起的出海专题节目『 霞光Talk 』第二期正式上线。

以“从‘耳朵经济’新声态,听中国文化出海”为主题,本期节目邀请多位行业大咖,共同探讨“耳朵经济”助推优质原创内容出海的新风口。

本期嘉宾

本期沙龙问答摘要


王奇:高互动性的音频场景,有助用户认可时长价值

目前国内外音频市场有哪些产品形态?


王奇:其实现在音频市场用户使用时长并不低,网络音乐、有声书、电台、播客这些使用时长不比短视频短,但是企业估值加起来要低一点。这背后的原因据我们研究,是听音乐、听播客这些时间长,但交互性较低的音频,对用户来说价值相对较低。

我们从2021年开始计划做一些高互动、高价值的音频互动场景方案,赋能给我们相关的社交娱乐平台,最终让用户认可音频时长价值。

这里面其实会有几个场景,比如K歌。听歌一个月十几块钱的会员,很多人可能舍不得付,但像腾讯音乐一个季度七、八十亿收入中,有70%-80%是来自全民K歌这样的唱歌应用,可以看到高互动性对用户的付费意愿的提升。

2021年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产品形态,就是互动播客,比如clubhouse。2021年初,马斯克上clubhouse那一天直接就挤爆了。那时国内非常多企业也想上这个场景,只是因为国内环境跟海外环境不大一样,最后没有上。

互动性较强的音频市场我们是比较看好的。2021年,国内不少娱乐活动受监管或疫情影响,但语音市场持续增长;在海外语音市场和出海企业方面,也是在增长的。现在非常多的音频产品都在出海,比如做语聊房的Yalla、做社交的Soul、在海外转做游戏语音的荔枝等等。

于勐:海外内容本地化,抢占高渗透率存量市场

音频出海这个领域,这几年总体发展趋势如何?

于勐:整个的音频行业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成两大块。一个是短音频,常见的是音乐;还有就是长音频,具体分成有声书和电子书两个细分赛道。我本身对有声书行业相对比较熟悉,所以我说一下这个行业的现状和一些情况。

有声书和播客的最大区别是有声书是一个版权内容,播客更偏向于UGC。单说有声书这个行业,全球市场已经连续五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在20%近30%的状态,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巨头也在纷纷布局。但这偏重在发达国家,没法一概而论。至于发展中国家,很多还在起步阶段。

有声书的主要市场,从消费意愿跟渗透率来讲,我觉得分成两个大块。一个是发达国家区域,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区域。

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有声书行业渗透率在26%,且这个数字是基于整体人口的渗透率,还是很高的,而且它在所有年龄段分布非常平均。在这些区域不需要培养所谓付费意愿,因为大家都认可为版权内容付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还有一块发展中国家,细分下来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俄罗斯、拉美这样的国家,有一定付费意愿和收听渗透率;另一类特别欠发达国家,比如非洲特别经济落后的一些地区,付费意愿就不高,但也有收听意愿。

总体来讲,收入越高的国家有声书付费跟渗透就越好。付费意愿可以培养,但过程需要整个行业,比如用户收入等这些方面共同起作用。高渗透率的市场更有价值,但同样也竞争激烈,不可能存在一片蓝海。

目前,2B合作是我们重要的出海方式。我们会跟华为、小米这些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这些企业本来就在一些国家有很大存量,而这些流量自然就被我们占领了。举个例子,如果在欧洲买一台华为手机,上面的内容大部分是我们的,所以我们是借船出海。


隋穗:专业商业&影视配音演员下沉,对“野生”主播造成降维打击

从配音内容制作的角度,国内和海外市场对内容需求有没有变化?整个配音市场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隋穗:音频市场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这个市场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配音一般都是由电视台,或者说电台主持人去完成的。2009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开始出现后,狭义的音频市场它就开始大爆发,有大量从业者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在这几年随着互联网音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配音演员以及影视配音演员也开始下沉到有声书市场。带来的结果一方面竞争更激烈,价格会有一些提高。另一方面,专业人员会对“野生”的主播会有一些降维打击,导致野生的主播生存起来可能会更困难。从2017年开始,互联网音频付费产生,从平台方到版权方到制作方,大家现金流好起来了,所以相对来说就规范起来,我认为未来这个市场还有不小的成长空间。
因为有天生的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从我们制作方角度来说,我们接到国外订单的几率并不是太高,不像影视行业,影视后期的外包,游戏行业,音乐等等。但是在狭义的有声书这个领域,国外的订单流入国内这种几率非常小,我们做过《小猪佩奇》的英文版的广播剧,它是中英双语,因为它对语言的要求特别高,要标准的伦敦腔,又要这种动画片的感觉,国内的配音演员是完全解决不了的。
其实在国内的外国人配音演员他也解决不了,即便在北上广深、成都等等这样大城市,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靠这个生存,有的年收入达到七位数,但是动画片的配音它是一个极其专业的领域,对视频、对画面、对口型要求极高,另外要有一些动画感,所以说对专业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后来我们从伦敦找到了配音演员,报价是特别高的,要超出国内配音演员5-10倍的价格。

中国的音频产品走向海外,与本土音频产品相比它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于勐:竞争的优势,首先,中国公司天然的优势就是产品、开发,因为效率非常高,而且人工成本又没有像硅谷那么高,加上它的反应速度,包括对用户体验程度,天然的在产品上在全球很有竞争力的,王奇总专门做产品的可能更了解。另外,比如中国公司在运营层面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劣势方面,刚才隋总也讲到了版权,尤其本土化内容的版权是一个短版,因为毕竟是我们对在内容层面,如果是纯搬运内容,翻译中国的内容去海外,肯定是接受程度不会那么高的,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你去用国外版权内容,肯定要涉及到比如说版权的引进,还有版权的成本等等这些问题,版权本身有可能存在的坑点;另外,中国本土化内容,跟各个国家本土的内容比,内容本身还是相对较弱。

王奇:从技术角度来看,声网是全球RTC(实时音视频,Real-time Communication)领先的技术服务商,声网优势在于,首先海外的音频业务合规是非常复杂的,声网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做了安全合规的认证,积累了丰富经验。

另外,做出海业务的时候海外地区有非常多的网络和用户的手机是比较差的,这其实就要求了我们在去做音频这种应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网络情况,用户设备的这些情况,我们的音频SDK已经经过大规模用户验证,如果国内出海企与我们合作,他在技术上就有很大优势了。

劣势方面主要是本土化的运营,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人们的价值观,比如说中东的人社交跟北美人社交他们的习惯差异就特别大。

比如像Yalla最早是做语聊房,他们偏休闲语聊的应用在中东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因为中东人他们线下社交的机会是特别特别少的,所以一旦有机会在app里面边玩边聊是非常开心的,他们对音质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希望这个声音听着好听,有磁性。所以声网有一个专门的音频实验室,不断打磨验证不同声音美化的版本。

在声音领域海外巨头做得如何?国内出海企业如何与海外巨头竞争?

王奇:我认为国内出海企业是有机会的。首先,国外巨头的优势在于资金、语言和文化,而国内企业对产品玩法的打磨领先国外几个身位,体验上的差别能决定产品的成败。其次,元宇宙大火之后,国内企业有了更多场景融合的尝试。

举个例子,我们和一家出海中东的语聊房客户正在做元宇宙方向的探索。我们设计了一些3D的中东人物形象,他们穿着白袍子、戴着头巾,这些形象可以供用户在聊天中选择和使用。因为当地的一些限制,中东本地的线下社交非常少,在线上交流中仅有一个头像又不够立体,引入这种3D形象后,就好像屏幕里真的有一个人再跟你对话一样。未来,这个形象还可以和一些动漫IP结合,或者引入专业的配音演员,这样既丰富了用户体验,又可以通过定制形象和声音获得用户付费。

再加上我们对于声音进行了一些处理,形成3D环绕立体声,用户可以通过声音传来的方向分辨对话的人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声音,也更接近元宇宙概念。
跟视频相比,有声书出海的难点是什么?如何选择内容?

于勐:我们做过用户定位和画像,整体来看是个金字塔结构,底部是文字用户,中间是有声书用户,顶部是视频用户。从这个角度来看,音频的门槛高于纯文字,但是又低于视频。

我们做有声书录制,需要专业的录音棚,还需要主播、后期、音效特效等等环节配合,整个成本就高了很多,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更慎重。如果有十本书我们可能只挑比较好的两本去录,特别是像悬疑感、代入感效果强的书,天然就适合做有声书。
海外用户对音频内容的偏好如何?想要借由音频实现文化出海,主要存在的核心文化壁垒或问题是什么?

于勐:海外的内容选择性、用户的多样性更多。用户不会介意内容是中国或是其他地方来的。

不过,纯把中国文化的东西搬出去,可能还需要一定的适应力,因为文化的差异很大。

比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的,但是在欧洲它是邪恶的;比如巫师这个词,在国内的形象可能是跳大神的老太太形象,但是在欧美基本上是有点像军师,一般都是美艳动人的美女。

就像刚才王奇同学也讲了,在中东区就有可能是穿白袍子的。定位完全不一样,取决于内容本身。

隋穗:我觉得可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古典名著,或者说中国《周易》等等,不管是欧美也好,东南亚也好,大家都会比较喜欢。

但是东南文化圈可能更喜欢传统文化,而欧美更喜欢玄幻、武侠等种类的网文。欧美对武侠这种来自东方神秘的技能,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感。

王奇:我从长距离传输技术上说明一下问题。互动播客非常火的时候,我们的客户在全球都有互动需求。

我们在200多个国家都布了节点跟服务器,去做互联跟互通。难点在于,北美或者南美一些地区,服务器部署会有很多困难。我们的工程师对网络优化投入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多努力优化,去让本地用户的网络体验能够有保障。
大家对于音频出海的未来展望如何?有声书、播客、K歌、音频社交的火热,是否意味着新一波风口已经到来?出海企业应如何把握?

王奇:根据我们后台比较直观的数据来看,海外平台用户量的大趋势,是一个稳步增长的过程。

今年许多企业开始元宇宙方向的尝试,做一些3D的声音,或者3D的K歌,或者VR的K歌,都有一些应用的案例。但技术的成熟和用户的覆盖跟提升,都需要一个过程。

于勐:出海的机会肯定是有的,而且还很大。但是核心的点是,出海企业应该选好模式。

例如,长音频领域的两种模式:电子书、有声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电子书偏向于流动型,而有声书是偏向于内容付费。它的运营模式也完全不一样。

其次就是选好国家。举个例子,在细分赛道上,西班牙语在全球是四个大的区域,一个是西班牙本土,一块是美国的西语区,还有墨西哥,再就是墨西哥以南的拉美地区。

这四种语言虽然写起来都是西班牙语,但是它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口音有区别。录有声书的话要首先选好,如果想做南美、拉美区的,比如哥伦比亚,或者是智利这样的国家,你就应该用它的口音去录。在选择具体的国家和区域的时候,要做好调研。

隋穗:我们一直在发力。进入有声书制作领域,我们在一直按照超出行业的技术标准去要求自己,甚至一直按照电影的标准去制作我们的产品。

未来我们要把更多的优秀内容输出到海外,需要制作机构有更好的内容制作机制。对于制作机构和个人工作室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机会,还是要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制作能力,才能把优秀的内容输出海外。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