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紫金山科技
作者/孙永杰
此轮国内手机厂商扎堆折叠屏手机,我们发现,无论是厂商还是相关媒体间,几乎没有以前的口水战和所谓的“站队”,而是你好,我好,全都好,更像是博弈中的“共谋”。希望他们“共谋”的不是割用户的韭菜。
尽管折叠屏手机早在2019年就正式上市,但截止到去年,由于华为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折叠屏手机市场几乎是三星的独角戏。但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包括OPPO、华为、荣耀、vivo等国内主力手机厂商纷纷发布折叠屏手机,并一致对外宣称折叠屏手机的时代来临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成本仍高企,体验参差不齐,花式营销不断
提及折叠屏手机,成本、价格、体验(1+1等于或者大于2)始终是阻碍其爆发和成为主流的障碍。不过,从去年年底到目前国内手机厂商推出的折叠屏手机看,这三个障碍并未清除。
例如在成本方面,以关键的铰链为例,荣耀Magic V铰链成本超过600元;OPPO的Find N为了解决折痕问题,用水滴型的折叠方案替代了传统折叠U型对折方案,其成本是普通U型铰链的3倍多,超过100美元;vivo的铰链成本更是高达1200元。虽然厂商每每以此作为自身在折叠屏手机的创新,但成本依然会是最终的用户来买单。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如此,至今仍未有一款折叠屏手机完全解决折痕的问题。
又如屏幕,从已经发布和上市的国产折叠屏手机看,小米MIX FOLD由华星光电供货,OPPO Find N主屏、副屏分别来自三星和京东方,华为P50 Pocket使用了维信诺的面板,而Mate X2使用京东方面板,荣耀Magic V的面板供应商包括京东方等。正是出于成本的考量,我们看到对于折叠屏手机体验最为关键的屏幕选择上,国内厂商可谓是五花八门,而这势必导致不同品牌的折叠屏手机给予用户体验的参差不齐。
提及体验,应用的适配始终是各个厂商的痛点,且同样给用户造成体验的混乱。以OPPO的OPPO Find N折叠屏手机为例,其选择了与其他同类产品明显不同的尺寸与比例设计,而这种所谓别出心裁的设计,导致了现有应用需要重新适配,同时对于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展开平板的使用模式)也是一种体验上的挑战。
到此,我们认为,现如今的折叠屏手机远非厂商们对外宣称的成本已经降低,应用体验提升。相反,成本依然高企;体验上,手机应用模式时,应用数量及体验不及现在传统的直板智能手机的弊病依然存在,平板应用模式时也是如此,简言之,折叠屏手机的体验并非1+1等于或者大于2,而是小于1。
尽管如此,但目前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也未能降到传统直板智能机的水平。对此,中信证券认为,2021年多家厂商陆续加入折叠屏手机,预计未来行业主流价格带有望降至5000—8000元。但这一价格带仍高于传统高端智能手机,更远远超过全球智能手机2360元的ASP。
除了售价,与价格相关的折叠屏手机维修成本之高,也令人咋舌。
据称,OPPO Find N仅主屏幕的维修费用就高达4800元(注意其OPPO Find N折叠屏手机的起始价才7699元),12G配置手机主板是3500元,相当于一款普通旗舰手机的价格。相比之下,华为、三星手机的维修价格更高。
到这里,还是有人质疑,目前的折叠屏手机可是“一机难求”,我们上述说的那些都不是事儿。例如OPPO的OPPO Find N折叠屏手机,首批10万台已经售罄,为此厂商代表还直呼价格定低了。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市场的热度主要是厂商花钱炒出来的,而不是用户端实际的需求增长推动的。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妨拿第三方统计机构对于今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预测来做下比较。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预测,今年OPPO折叠屏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为30万部,如果按照前述首批仅在中国市场10万部售罄这种速度的话,估计其全球和全年的出货量就远不止30万部了吧。看来国内某些推折叠屏手机的厂商玩花式营销并非空穴来风。
原因:高端挑战苹果无果,整体手机市场乏力
如上述,既然折叠屏手机在成本、价格、体验等方面的短板仍未解决,为何国内手机厂商还扎堆折叠屏手机,并大力鼓噪之?
首先从市场竞争层面看,据市调机构Omdia发布的2021年全球最畅销10款手机显示,苹果占据7席,三星2席,小米1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手机厂商小米的Redmi 9A入选前十,且位居榜单第五,但售价仅为78美元(约合496元人民币),是iPhone Pro系列的十分之一左右。 至于中国市场,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份苹果公司iPhone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环比增长46%,一举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也是2015年12月以来的首次。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中国市场,国内手机厂商始于去年的与苹果的高端市场争夺战可谓是无疾而终。更令业内担心的是,在高端与苹果争夺无望的情况下,苹果还在蚕食市场份额(国内厂商偷高端不成,反失市场份额),这对于国内手机厂商才是最大的威胁。
而时至今年,由于疫情、俄乌冲突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整体智能手机市场更是不容乐观。据知名分析师郭明錤爆料称,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今年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如果消费者消费信心继续走低,未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会再次减少。
从用户需求层面看,行业分析公司Counterpoint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超31个月,而中国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为28个月。而另一家统计分析机构SA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对此,分析机构Canalys移动业务副总裁Nicole Peng认为,中国市场主要的增长瓶颈在于需求侧。而现在手机厂商的功能创新完全激发不出消费者的购买欲,尤其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体。
说到年轻人,据央视网近期的报道,年轻人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有着“换机焦虑”了。多位消费者坦承,自己的手机已经用了四年,说到不换手机的原因,一个是手机卖得越来越贵,一个是手机没有变革式创新,只是在功能上做些小调整,这激发不了他们的购物欲,手机不再是面子上的事儿。
从上述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两个层面,我们看到,国内厂商扎堆折叠屏手机更多是源于自身竞争和用户的压力,尤其是自身的竞争压力,本就以中低端机型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国内手机厂商,在高端与苹果竞争,冲高无果,而整体智能手机市场需求疲软的现实之下,折叠屏手机成为它们今年惟一的投机。例如OPPO副总裁刘波对于折叠屏手机的评价就很说明问题,他认为折叠屏手机能从高端手机市场分得一些份额就算成功,其投机的心理可见一斑。
未来:折叠屏手机是否成熟还需看苹果、谷歌
看未来,折叠屏手机何时成熟并走向大众市场?或者说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众所周知,苹果是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创新的代表,但将创新用于其iPhone总是给人一种慢半拍的感觉。但在我们看来,这正是苹果洞悉市场和用户需求、体验以及相应技术是否能够满足的深思熟虑。这也是为何Counterpoint认为,折叠屏手机要在出货量上真正达到高份额的条件之一是苹果必须进入这个市场。而过往的事实也证明,苹果看似某些技术进入市场要晚,但总是一鸣惊人。
以最典型的5G手机为例,国内手机厂商早于苹果一年推出5G智能手机,并嘲讽苹果已经落后,但最终的事实是,之后推出5G手机的苹果,已经全球无可争议的5G手机一哥(按出货量、营收和利润计算)。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何时会进入折叠屏手机市场呢?虽然市场上一直有传闻称,苹果折叠屏手机预计将于2023年上市,最晚2024年,但这一传闻一直未经官方证实。而最新的消息称,苹果最早在2025年进入折叠屏手机市场。而实际的情况是,苹果过去四年向康宁投资4.5亿美元,致力于研发新技术,其中就包括可弯曲玻璃;苹果自身也曝光了多项折叠屏技术专利,可见苹果一直在研究折叠屏技术,只是不成熟绝不轻易推出产品,这与当下一众国内手机厂商的急功近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苹果外,据DSCC CEO Ross Young 在分析报告中称,谷歌已经决定不把自己的折叠屏手机 Pixel Fold推向市场,并停止向供应链采购折叠屏相关的零件,所以预计在 2022 年上半年之前,这台折叠屏手机都不会在市场出现。
如果说苹果是智能手机软硬结合创新的代表,那么谷歌无疑是智能手机生态系统创新的代表(Android生态),二者近期都没有推出折叠屏手机的计划,至少从智能手机软硬两个角度看,这个市场确实仍未成熟。
写在最后:
尽管厂商们多是将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挂在嘴边,但事实是,市场始终是厂商和用户之间的博弈(卖方和买方如何各自利益最大化),智能手机市场也不例外。但此轮国内手机厂商扎堆折叠屏手机,我们发现,无论是厂商还是相关媒体间,几乎没有以前的口水战和所谓的“站队”,而是你好,我好,全都好,更像是博弈中的“共谋”。
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手机市场高度内卷,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厂商与部分媒体间的“共谋”,最终的结果是“共谋”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博弈另一方的用户利益势必将最小化,用句俗话就是被割韭菜和倒霉。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国内的手机厂商多做些“阳谋”(切实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等),毕竟“共谋”不是长久发展之计。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