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吴怼怼
作者/咸鱼鱼
头图来源/pixabay
你大概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频繁地看到「MBTI」这个词。
MBTI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简称,它被认为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人格类型评估工具,其最初由迈尔斯母女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荣格八维理论而来。
具体到中文互联网,MBTI的评价非常两极,一部分人认为,MBTI是赛博玄学,是比塔罗、星座等高一阶的新流行文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MBTI是有着百年历史积淀,具备标准测量体系的科学测试。
甚至,为了维护各自的观点,双方会从各个角度举证。前者一边深挖迈尔斯母女创造MBTI始末,一边摘取心理学界的种种观点,而后者,则践行「实践智慧」,不光甩出了世界500强对MBTI的应用过往,还试图从认知维度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降维打击。
不过,我们今天的焦点,不在A和B谁对谁错,毕竟,我们既不认识A,也不认识B。
在正反方之外,我们更想讨论和观察的,是MBTI在互联网上如何走红?为何走红?以及作为新一代社交标签,MBTI的流行除了掀起互联网居民抱团运动外,又催化出了哪些综艺效果拉满的社交狂欢?
01 MBTI又上热搜了
最近首页MBTI含量好高。
以前忙着追星做数据的,这会爱上了给偶像写MBTI小作文。曾经喜欢星座玄学赛博算命的,这会测上了MBTI十六人格。还有不少网络交友活跃份子,把MBTI类型写进了社交名片。
甚至连无所事事的互联网冲浪选手,也大多挣扎着做完测试,并随之感慨一句「伪科学居然呈现了世另我」。
事实上,在这一次大范围走红之前,MBTI性格测试在中文互联网一直时隐时现。它有时作为入职问卷出现在职场招聘中,有时作为舶来的性格测评工具被媒体介绍给大众。
早在201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就曾发布MBTI测试相关微博——「10分钟,28道题,看你适合做什么工作!」,并打上了#2015求职季#的tag。
此外,滴滴产品部也曾组织60名核心或高潜产品经理参加MBTI人格类型测试。
智联招聘甚至还发布过相关数据报告——《MBTI 职场性格类型大数据报告》。报告收集了73 万余个用户的 MBTI 数据,并通过整合分析,划分出了各行各业不同MBTI 类型的占比。
时至当下,MBTI的传播维度更趋丰富。在韩国,已经有影视、综艺紧跟这一「风口」,拍摄了观察类综艺《MBTI inside》和网剧《看见你的MBTI》。
至于在社交媒体上,MBTI则成了继属相、星座外的又一种社交tag。
——它不仅登录热搜,还在流行和泛滥中倾泻出诸多新奇的表达式。
微博里忙着冲浪的网友,制作出大量与MBTI相关的Meme图;散落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心理学爱好者,一边为MBTI溯源,一边进行学术探讨;还有隐藏在公众号里的投机贩子,不光兜售解读服务,还对MBTI进行了本土化落地。
从诞生之初被各大高校、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应用于职业指导,到如今娱乐化后被广大网友活用为社交由头,MBTI在诞生百年后,迎来了在互联网世界的新生。
不过,这种娱乐化的爆红,对MBTI测试产业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02 科学还是商业
事实上,随着MBTI的日渐走红,这门看似十分科学的测试已经被多方扒皮,有了摇摇欲坠之势。
而在大众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这种社交标签,并公开嘲讽那些将MBTI类型写入自我介绍的用户。
这里还有一个异常吊诡的现实。MBTI这份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格测试,虽然在全球商业世界都广受追捧,但一落到心理学界,讨论声音就小了起来,这其中,为数不多的聚焦,也大多是在研究这份测试的缺陷。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面?有着新闻界媒体百科之称的美国新媒体VOX对此进行了揭底。
在VOX看来,MBTI测试其实「毫无意义」。
一方面,作为发明者的迈尔斯母女,既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正规训练,也没有在学术机构工作过,也就是说,她们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也是业余的小说家和精神分析师,但却和心理学家毫不搭界。另一方面,就连荣格也曾跳出来写信指责这对母女,在研究方法不科学的基础上,结论也不可能靠谱。
在VOX之外,华盛顿邮报对MBTI测试的版权持有方——CCP公司董事会主席Thoresen的采访,也验证了这一点。
作为CCP公司的董事会主席,Thoresen还有一个身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然而,焦点就在此,作为心理学教授,Thoresen却被华盛顿邮报发现,他在职业生涯中发表的150多篇论文中,没有一篇曾提到MBTI测试。
面对华盛顿邮报的质询,这位教授是这样解释的:没有在我的任何研究中使用它,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的同事们会对此提出质疑。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评论的那样,在学术界公开赞扬MBTI测试是一种禁忌,公开贬低它同样是一种禁忌。它虽然不科学,但它是你或你的恩师,从事的利润丰厚的副业。
言下之意,MBTI测试虽然野路子,但耐不住它赚钱啊。根据牛津大学副教授Merve Emre的研究,由CCP所经营的性格测试已经形成约20亿美元的市场,其将近800 种周边产品,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面向全世界销售。
03 墙外开花墙内香
不过,即便被频频揭短,在中文互联网,也依然有人严谨应用这套测试。
打开知网,检索「MBTI」,你会看到来自各个角度的论文。
上至军校学员的任职资格、急诊室护士的医学培训,下至大学辅导员的职业操守和会计从业人员舞弊与否,MBTI测试严丝合缝地嵌入了现代人职业指导。
如果你觉得这综艺效果拉的还不够满,知网还有「基于MBTI理论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英雄角色性格研究」。这其中,孙悟空是保持着ENTP特性的高质量猴子,麦兜是有些INTJ特性的刻薄小猪。
不仅如此,社交界的产品经理们也认识到了MBTI测试的奇异吸引力。一款名为「脱水」的年轻人社交APP,就把MBTI测试纳入了用户彼此匹配的标准。
当然,即便产品经理没有把MBTI测试加入APP中,用户也能找到显眼的位置放置自己的MBTI,不信的话,你可以翻翻即刻,那里充满了悬挂着INTP、ENFP和INFJ的高质量人类。
不过,如果你想领略更自洽的MBTI文化,可能还是得去豆瓣,知乎暗藏着想要变现的施测师,微博是meme图的天下,只有豆瓣小组,才「汇聚十六型学说之精华」。
豆瓣小组MBTI中心站,梳理了一份十六型学说发展史,将MBTI分为了五个阶段:阶段一,是初窥门径的荣格,阶段二,是粗通皮毛的迈尔斯母女,阶段三,是发现了四大群组的凯尔西,阶段四,是发现了工作谱和鸳鸯谱的蒂格尔夫妇与阿维拉,阶段五,来自花五块钱才给人做判定的小组组长Little W。
是的,看到五块钱,你可能和我一样,有点领悟了。继十二星座把人类性格圈定之后,16型性格测试继续标记碳基生物。
当然,不管怎么说,好歹多了四个,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04 一个秉持平均主义的赞美量表
回顾MBTI测试走红始末,一个新的疑问浮上心头,这样一份在心理学界看来毫不科学的测试量表,究竟为什么会被广泛推崇?甚至连全球财富100强中的企业都拿来给员工测?
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看,它确实不够科学,但如果站在管理学的角度,这份测试还是有点作用的。
MBTI测试虽然不是专业心理学量表,但它却是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性格经纪人:MBTI的奇怪历史和性格训练起源》的作者Merve Emre研究MBTI测试多年后发现,从诞生之初,MBTI测试就是塑造组织人的完美工具。
「它看似散发着自由主义的光芒,实际深藏着一颗极度保守的黑暗内核——这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工具,而不是改变社会、认识自我的量表。」
这要从MBTI测试走红之初说起。
1930 年,迈尔斯母女在经济大萧条中难以再靠写小说为生,于是她们便打起了MBTI测试的注意,最初,这对母女将MBTI测试成功兜售给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战略情报局,随后又称热打铁,说服了四十多所医学院借此招生。
一番操作后,MBTI测试名声打响,连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和贝尔实验室都开始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
这一期间,还离不开威廉·怀特的推波助澜,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其1956出版的畅销书《组织人》中,曾大肆推荐企业采用MBTI测试。
至于原因,充满了管理学赤裸裸的虚假美德:MBTI测试使人们坚信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是完整的,工作和灵魂是契合的,从而强化雇佣管理特权,消解群体抗争的欲望,最终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遮蔽工作带来的异化感。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进行MBTI测试的时候,虽然会有贴标签之感,但并不感到被冒犯,即便被测出是偏向敏感和内向的人格,也会有被取悦的感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BTI测试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秉持平均主义的赞美量表,它是工具,但不一定是认识自我的工具。
而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与其在测试中寻找自我,不如放平心态在meme图中乐一乐,我们不光要自己测,还要给网友测,爱豆测,甚至像知网论文那样,连动漫角色都不放过。
——反正测试结果不会让我们头上长犄角,身后有尾巴。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