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无线化能救AR眼镜?
雷科技| 2023-03-01 20:00:24
AR眼镜华为产业互联


出品/雷科技

「有线太麻烦了,限制行动不说,甚至还夹头发。」志明向雷科技抱怨道,年后为了奖励自己,他购买了雷鸟 Air 1s AR 眼镜,看中就是厂商们宣传轻便和 AR 观影体验,但也感受到了好多年前有线耳机和鼠标的使用体验。

2022 年,国内厂商发布了一系列轻量型 AR 眼镜,主打轻量化和观影体验,包括华为也推出了 Vision Glass 智能观影眼镜。在年底的时候,Nreal Air 宣布成为全球首个消费级 AR 眼镜突破 10 万台量产的品牌。

但落到实际体验,AR 眼镜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尤其是在佩戴上,虽然产品采用轻量化的设计,却还拖着一条「脐带」。

公允地说,现阶段轻量型 AR 眼镜需要外接数据线,一方面是出于续航考虑,另一方面则是数据传输和性能限制——轻量化的 AR 眼镜没有足够的空间塞下芯片等一系列硬件,解决不了发热和功耗等问题,也无法实现低延迟的无线数据传输,导致 AR 眼镜在现阶段只能通过有线连接手机的方式获得强大的计算能力。

还是需要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联发产业上下游一起发力才行。

2月27日,小米在 MWC 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重量为 126g,此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无线」设计。雷军公众号的发文中写道:「依靠自研低延迟通信链路及高通骁龙 Spaces,手机与眼镜通信延迟低于 3ms,全链路延迟低至 50ms,媲美有线方案。」

小米没有透露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搭载的芯片,但合理猜测可能就是高通去年年底推出的骁龙 AR2 Gen 1,其中主打的一大亮点是支持 WiFi 7 无线超低延迟,高通声称能让 AR 眼镜和智能手机或主机设备之间的延迟少于 2ms。

于此同时,高通第二天也在 MWC 上宣布,将基于骁龙 Spaces XR 开发者平台,与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全球 7 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布局下一代 AR 眼镜。作为 Meta Quest、字节 Pico 背后的代工厂,歌尔股份也发布了搭载骁龙 AR2 Gen 1 的量产化轻量型 AR 眼镜参考设计,此前歌尔已经与高通联合发布了连续两代 AR 眼镜参考设计。

看起来,从电信运营商到芯片、从代工厂到终端厂商,无线化的轻量型 AR 眼镜已经快准备好了。

下一代无线AR眼镜

2022 年 11 月,高通骁龙峰会。全球知名 AR 游戏《Pokémon Go》的开发商 Niantic 展示了一段视频:用户戴上无线 AR 眼镜就,手持控制器走在户外。

头戴式 VR 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已经强而有力地证明了,无线才是王道,繁琐的线缆是用户体验的一大门槛。对于偏向室内游玩的头戴式 VR 尚且如此,作为移动设备的 AR 眼镜更是注定了「无线化」的必然。

志明也向雷科技谈到:「果然,无线才是王道。」

那场峰会上,高通推出了骁龙 AR2 Gen 1,采用多芯片架构,由 AR 处理器、AR 协处理器和无线连接模块组成,分布在 AR 设备的不同位置。对比骁龙 XR2 Gen 1,骁龙 AR2 Gen 1 的 PCB 占用空间减少了 40%,AI 性能提升 2.5 倍,功耗还降低了 50%。

在尽量缩小占用空间和功耗的同时,骁龙 AR2 Gen 1 的无线连接模块 FastConnect 7800,利用 WiFi 7 连接 AR 眼镜与智能手机或其他主机设备,眼镜端收集的数据和感知结果—— 6DoF、眼球和手势追踪等——将传输到主机端,由主机端上的芯片进行画面渲染,再经由编码器及压缩,最终传输回眼镜端显示。

理论上,这一套下来将大幅缩小运动到成像时延(M2P),让无线AR眼镜更接近有线连接的体验,高通也宣称整个完整过程的 M2P 延迟将小于:9ms。

当然,小米还要考虑很多设计和功能实现,延迟没有做到高通宣称的 9ms 也在意料之内,但 50ms 的延迟标准,也足以让日常操作和大部分游戏的体验,基本接近有线连接。

另外从重量上来说,AR 眼镜告别有线连接意味着需要搭载电池了,必然会对整机重量有所影响。

根据公开信息,上一代轻量型AR眼镜普遍落在 80g 左右(裸机),Nreal Air 裸机为 79g(不含线缆和鼻托),雷鸟 Air 1S 裸机(不含线与前挡镜片)为 82g,华为Vision Glass智能眼镜裸机约为89g。如果加上线缆,华为 Vision Glass 约为 112g,其他裸机重量相近的产品大概也都在 100g 以上。

而从小米的官方介绍来看,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采用了包括镁锂合金、碳纤维件、自研硅氧负极电池等大量轻质材料,整机重量为 126g。但考虑到小米没有透露无线AR眼镜探索版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时间,还很难推测接下来量产商用的消费级轻量型,大概会有多终。

同样的,续航和重量也会是消费者最终选购时关注的重点。与志明的对话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表示:「重量就是两倍也能接受,但续航就有些纠结了。」

对于整个 AR 产业而言,也是纠结的。

AR还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真正的消费级AR眼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谷歌眼镜、微软HoloLens、Magic Leap,在过去十几年AR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证明了,做一款真正的消费级AR有多难。

轻便到能佩戴一整天、续航至少支撑日常一天、性能还要足够强劲以支撑计算处理、近眼显示的屏幕也要精细到视网膜级……现有的芯片、电池、屏幕和光学方案还无法支持实现。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AR产业在商业化上不得不分化出两条实现路径:

一是从轻量型AR开始逐渐扩展功能、性能和场景;二是从头戴式MR开始带来比较完整的AR体验,再逐步实现轻量化的类眼镜产品形态。

以Nreal、Rokid和雷鸟代表的国内消费级AR品牌就主打轻量化体验,大幅削减了功能实现,并让手机等主机设备提供主要算力,集中在单一或少数场景,代表就是观影,此外还有米家和拍照,李未可和骑行等。

一方面,除了试验性项目,大部份AR初创公司在技术实力上远远不足以与大公司竞争;另一方面,面对AR产业的「漫漫长路」,初创公司拥有更紧迫的生存压力,需要更早的商业化支持企业正常运作,继续投入AR眼镜的研发,才可能同大公司在AR的赛道上形成竞争。

与之对应的,包括苹果、Meta在内,基于头戴式的产品形态,都在试图实现并完善MR/AR的体验,建立完整的开发生态。同时,承载AR的设备必然也要变得「日用」,否则也无法承载库克「智能手机般」的想法。而大公司没有短期的商业化压力,在技术上也允许一定的研发资源持续投入。

这不是小公司具备的条件,但也不意味着「羊肠小道」就走不到最后。就像Nreal创始人徐驰说的,今天的AR眼镜赛道,没有人知道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案和想法,而能够验证是否正确的只有市场和消费者。

但毫无疑问的是,至少在触手可及的未来,AR眼镜的全面无线化将是一种必然。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