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越贵越亏,共享充电宝注定赚不了钱?
伯虎财经| 2022-09-30 16:00:46
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

来源/伯虎财经

作者/东篱

夏天刚缉拿完“雪糕刺客”,秋天又来了个“充电刺客”。

近日,共享充电宝又涨价的消息冲上热搜,从早期的0.5元/小时集体跨入“4元时代”,一些热门景点每小时充电价格甚至高达10元。

“火电1度3毛9,风电1度4毛6,共享充电宝5伏1万毫安0.05度电,1小时却收4块钱。共享充电宝这么贵,是爱迪生那会儿留下来的百年老电吗?”

脱口秀演员House的吐槽一出,立马被网友们官宣为“互联网嘴替”。到处“挨刺”的消费者怒火中烧:“它明明可以直接抢钱,却还给了我0.05度电。”

可尽管消费者都快被薅秃了,共享充电宝却由盈转亏,越贵越亏。“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去年四个季度连续亏损1.25亿,今年上半年又亏损2.8个亿;上市折戟的小电科技还传出裁员2000人的消息。

案情的走向开始变得扑朔迷离,共享充电宝们10元/小时挣(抢)回去的钱呢?

钱都去哪儿了?

打工人每个月交完房租之后剩下的那部分,才是当月的可支配工资,房租那笔钱只是在自己的卡上短暂停留了一会儿,这很容易理解。

而共享充电宝们,每年的很大一部分充电宝租赁收入也只是在公司的账上过了一下,就立马转入了线下商家或代理商的口袋,剩下的部分才是自己的可支配营收。

对于怪兽充电来说,上述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19年的67%攀升至了今年第二季度的96.2%,也就是几乎所有的营收都拿去给商家和代理交了“房租”。

一般而言,共享充电宝企业采用的是直营与代理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直营模式下,公司自有团队直接与区域内商家联系,铺设以及维护设备,并且需要向商家支付包括入场费与佣金费用在内的激励费用;

而代理模式下,则依赖代理商去拓展下线,联系商家,然后与这些点位老板缔结合约,约定分成比例,品牌方只需提供设备和业务支持。

(怪兽充电商业模式/东方证券)

尽管直营模式可以让共享充电宝企业获得全部收入,但对企业的现金流是个考验,需要预先向商家支付高额入场费;而代理相比直营管理模式更轻,由代理商自主承担点位竞争及盈利压力,有利于快速拓展下沉市场。

作为回报,企业需从消费者收取的租金中,以一定的比例向代理商支付佣金费用,内卷之下,这一佣金费率往往可以达到 75%-90%。

然而,代理商除了分走企业大部分利润,还极难管理,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极高的定价权,即使共享充电宝品牌不涨价,代理商和点位商家为了多牟利也会随意加价,“天价充电宝”由此诞生。但在涨价的同时产品和服务质量却并未显著提升,进而造成了消费者口碑的一落千丈。


(怪兽充电/图源网络)

即便如此,共享充电宝们想要“活命”,就必须依赖代理商攻城略地,占据市场份额,“烧钱”也要做下去,撑到行业再度洗牌的那一刻。

就这样,即使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品牌方支付给代理和商家的分成也越来越高,营销和销售费用也越来越多,业绩亏损也由此出现。

而这样烧钱换增长的戏码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共享充电宝行业壁垒低,一旦有新的资本玩家入场,此前建立起来的规模护城河便非常容易崩塌。

共享单车便是前车之鉴,现如今这一赛道俨然成为了互联网大厂的角力场,市场前三由背靠饿了么的哈啰、背靠滴滴的青桔和美团单车牢牢占据。

有趣的是,在共享充电宝赛道也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选手——美团

“三进二出”的美团

能够随借随还、解决手机用电焦虑的共享充电宝,在诞生初期凭借其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市场,并成为共享经济业态里为数不多真正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

2017年5月,腾讯创业测算,每个充电宝机柜实际利润在1020-1380元/月,4个月便可回本,年成本利润率最高可达85%。同年,美团在石家庄和青岛小规模试水了充电宝业务。

2017年也是共享充电宝赛道最受资本热捧的一年,全年共发生投融资39起,总金额超30.64亿元人民币,街电、小电和怪兽充电均在该年内完成三轮融资。

然而美团这边由于身陷与饿了么的“外卖之战”,再加上试运营期间业务进展缓慢,美团充电宝两次搁浅,直到2020年才再度重启。而那时市场格局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街电、小电、来电、怪兽组成的“三电一兽”合计占据了8成以上市场份额。

不过,错失风口的美团很快便搅翻了这个局。从2020年5月开始,美团充电宝业务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进行投放覆盖,每个月大概能投放七八万户商家,美团也一跃而成当年设备量增长最大的企业,年度活跃用户达到了650万。

共享充电宝行业也由此迎来了新一轮洗牌。2021年,街电和搜电宣布正式合并为竹芒科技,行业格局变成“小竹兽”+美团。截至今年上半年,竹芒科技市占率为39.5%,怪兽充电为21.3%,紧随其后的美团和小电各自占了15.4%和14.7%,合计占据超9成市场份额。


(一个点位同时陈列多家共享充电宝柜机)

美团快速挤入前三,被外界解读为背靠其成规模的商户资源、用户流量及“地推铁军”开展的“降维打击”,但答案可能不止于此。事实上,美团入局共享充电宝的真正原因并非短期内挣钱回本,而是为了抢占线下流量入口。

据前瞻研究院预计,到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数量将达到6亿人。引入共享充电宝这类频次相对较高的应用,将能够增加超级APP的流量入口和登录频次,互联网巨头下场加码共享单车也是同样的逻辑。

用户扫码借出充电宝,再归还结账,至少需要经历“观看点击”、“信用免押”和“结账”这三个过程,“广告”、“金融”和“支付”这三大业务便随之激活。

也正因此,不只美团,饿了么也在去年4月与怪兽充电合作上线了充电宝服务,用户可在饿了么APP上扫码借还充电宝。

到这里,故事的走向似乎又变成了巨头之间的竞争。那么问题来了,有美团和饿了么这两大巨头在这儿耗着,其他共享充电宝品牌还有争夺的必要吗?

实际上,自我造血的问题解决了,理论上是不用担心巨头独吞胜利果实的。为了打破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白酒、口罩、短视频这些与共享充电宝毫无关联的新赛道,也成了共享充电宝企业新的尝试点。

可在伯虎财经看来,在主营业务赚不到钱的情况下盲目找寻第二曲线,不过是给自己制造了另一个“烧钱无底洞”。业内人士也指出:“如果布局的这些业务没有直接解决市场痛点,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布局得越多,越消耗成本,给企业的运营也会带来越多负担。”

而在黑猫投诉上,“共享充电宝”相关投诉多达15501条,好借难还、服务差、乱扣钱、强制消费等问题屡见不鲜,另外充电慢、外壳脏、收费混乱等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可随着手机一步步降低对充电宝的依赖,共享充电宝还能“摆烂”多久?

充电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不是

在共享充电宝出现在大街小巷之前,人们外出前一般会做两件事,一是给手机充电,二是给充电宝充电。

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后,则给外出加上了一丝说走就走的底气,当然,也仅限于短途外出。

但如今,手机厂商围绕快充和续航持续“内卷”,或许可以从根源上消解消费者日常的“没电焦虑”。

例如,vivo子品牌iQOO的新款机型充电功率突破了200W大关,12分钟左右即可充满;华为Mate50系列搭载了没电也能打电话、扫码的续航新技术,在电量降到1%时还可续航3小时,或通话12分钟。

另一边的充电宝也一直在快充方面下功夫,输出功率最高可达到140W,100W、66W的快充充电宝也已比较常见。“充电宝大厂”小米还发布了首款磁吸无线充电宝,小巧轻便,解决了充电宝携带笨重的问题,相当于是手机的第二块备用电池。

反观怪兽、街电、来电等主流品牌,其投入市场的共享充电宝输出功率基本以5W和10W两种规格为主,目前主流手机充电接口都在67W、120W。

根据充电头网的对比测试,在5W慢充的情况下给一台iPhone12充电,30分钟仅充入18%电量,充满共耗时3小时19分钟;18W及更高快充在30分钟时可充至58%,差距明显。


(来电共享充电宝/图源网络)

而充电速度慢会直接导致充电时间变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多。有网友就表示,自己租用共享充电宝一小时,花费10元,却只充了10%的电量。

除开共享充电宝损坏、老化等原因,不少网友怀疑这是共享充电宝商家有意为之,毕竟充得慢一点、借用时间长一点、付钱就多一点。

共享充电宝的诞生本来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如果共享充电宝企业失掉初心,只顾“蒙眼狂奔”,“吃相难看”,消费者们自带充电宝上街,又有什么所谓呢?

参考来源:

1、熊出墨请注意:手机厂商瞄准共享充电宝死穴

2、东方网:【深度】共享充电宝混战

3、北京日报:美团入局,共享充电宝又成好生意?

4、深燃:4块钱一小时,也养不活共享充电宝

5、互联网的放大镜:共享充电宝的局:美团王兴再入局,聚美优品陈欧提前3年布局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