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布林 编辑丨木鱼 出品丨壹览商业
字数丨3103 阅读时间丨10分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0.4%,4-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变化分别为下降11.1%、下降6.7%和增长3.1%。因此从大环境角度,市场悲观预期阿里巴巴在今年第二季度会出现营收下滑。
结果阿里昨晚公布的财报显示,其2023财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055.55亿元,同比微跌0.09%,基本持平,净利润202.98亿元,同比下降了52.61%。营收和净利表现,均超出了市场预期。
相较于几年前的高增长,阿里的财报数据肯定不算亮眼。但在疫情反复、反垄断监管等多重限制因素的环境下,阿里的确展现出了整体的韧性。
01
业务集体感
马云时代的阿里尽显高调张扬,业务扩张不设边界,大举投资和收购,比如高价入股苏宁,收购银泰、饿了么和网易考拉等等。
在阿里十八周年“成人礼”和二十周年马云的退休仪式上,阿里“动物园”的成员都做了集体亮相。那会儿就有人打趣说,淘宝天猫和蚂蚁金服在带着一群“败家子”玩。的确,除了淘宝天猫和蚂蚁金服,其他业务都在亏损,只不过淘宝天猫和蚂蚁金服的输血能力太强大。
当反垄断、数据监管的大棒敲下,加上新冠疫情的“突袭”,互联网的资本泡沫迅速破裂。回头看,阿里的很多投资都打了水漂。阿里也不得不开始审视自身业务的健康程度,对业务体系和组织架构进行大幅调整。
阿里今年最大的调整,一是新“设立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分别由戴珊和蒋凡负责,二是与蚂蚁金服“分家”,把需要整改的业务切割开。
更加强调集体性和健康度的阿里,在第二季度体现出了很强的业务互补性:
1、中国商业营收1419.35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零售商业营收1369.77亿元,同比下降2.23%,批发商业由于新免税批发业务和付费会员增值服务收入的上升,营收同比增长26.35%至49.58亿元。
零售商业中,客户管理营收(淘宝天猫体系的佣金和广告)722.63亿元,同比下滑高达10.12%,最大的原因在于北京、上海等重点市场在第二季度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淘宝天猫GMV出现了中个位数的下滑;而直营业务(高鑫零售、天猫超市和盒马等)营收为647.14亿元,同比增长8.38%。
3P业务和1P业务营收增减有很大程度的抵消,但高毛利率、盈利性强的3P业务营收下滑,反之低毛利率、仍在亏损的1P业务营收的上升,导致中国商业部分的经营利润同比下降了65.68亿元,这也是阿里集团整体经营利润下滑的主因。
2、国际商业营收154.51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零售商业(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等)营收为105.24亿元,同比下降2.56%,批发商业(Alibaba.com等)营收为49.27亿元,同比增长11.93%。
3、本地生活服务(饿了么、高德、飞猪等)虽然出现了GMV和订单量的下滑,但营收仍同比增长5.28%至106.32亿元。受疫情影响,饿了么餐饮业务下降较大,但食品、快消、药品等非送餐业务GMV增长超过50%,并且由于非送餐业务的客单价较高,饿了么单位经济效益转正。本地生活整体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2.05亿元降至53.11亿元。
4、菜鸟业务营收121.42亿元,同比增长4.66%,其中国内营收增加,国外收入减少。
5、云服务营收176.85亿元,同比增长10.18%,增速放缓,原因在于一头部互联网客户的国际业务(字节旗下的TikTok)不再使用阿里云,以及在线教育客户(如猿辅导)的收入减少。但阿里云来自非互联网客户的营收在本季度占比达到了53%,较去年同期上升了5个百分点,阿里云的经营亏损也从去年同时的16.43亿元缩减至13.04亿元。
6、数字媒体及娱乐(优酷、夸克、阿里影业等),营收72.31亿元,同比下降10.43%,经营亏损由去年同期的10.1亿元扩大至12.15亿元,一如既往地颓势。
7、创新业务及其他(达摩院、天猫精灵等),营收4.79亿元,同比下降30.07%。创新业务营收体量虽小,但投入非常大,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9.5亿元扩大至25.18亿元。
整体看下来,阿里财报最大的亮点就是,有业务拉胯,就有业务填坑,能实现营收持平,在于各项业务之间,和各项业务内部实现了整体性。
至于长久以来行业一直在讨论的除了淘宝天猫以外的阿里第二曲线问题,虽然阿里把三个业务核心总结为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但从二季度业务数据角度,国际商业、菜鸟、云服务在规模和增速上都有争当第二曲线的潜力。而本地生活虽然被长期看重,亏损也在缩窄,但仍收美团压制。
02
在边界内寻找增量
3月底,阿里在2022财年年报中公布其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AAC)达到13.1亿,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10.05亿。本季度的财报中,阿里并没有公布这两个数字。
这一变化体现出阿里对待用户规模态度上的转变。张勇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阿里在上个财年完成了服务10亿AAC的目标,宏观环境的变化,让阿里在消费侧的经营重点,从过去关注用户规模数量的增加,转移到对现有用户钱包份额的提升,即做好客户的分层、分类服务运营。
过去几年,阿里曾一度陷入到和拼多多的用户规模之争。但时过境迁,这次阿里确实认定电商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GMV的增长应该从数量级的增长转变为高质量的增长。
其实阿里第一次认为电商到达天花板是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后,阿里的触手伸向线下,大举收购投资线下商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结果拼多多依靠微信生态和下沉市场的力量迅速崛起,这让阿里也始料未及。
但也不能说阿里失策,因为始终没做起来社交的阿里,没有能力孵化拼多多,不然也不至于放弃聚划算。而之后重启聚划算和上线淘宝特价版,让一直引领电商的阿里少有地做起了跟进行为。
2020年之前,阿里一直在做激进的商业扩张。但蚂蚁金服IPO被撤进而引发强监管、反垄断调查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几项因素叠加在一起,让阿里不得不收起锋芒和激进的商业扩张,重新圈定自己的业务边界。
以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汽车为例,按阿里过往的风格,亲自下场造车并不是不可能,但张勇在电话会议中却表示,阿里会以阿里云的身份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做产业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阿里对业务扩张已经十分克制。
事实上,阿里并不缺增长点,拥有的业务矩阵已经足够完善,甚至此前可以自称“经济体”,但阿里可能过于关注母体,对于子业务,并没有很精细地梳理清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协同效应。经过将近两年的蛰伏,尤其是这一年来面临的大环境,阿里也开始强调降本增效,保证每项业务的自我造血能力在提升。
03
从时代造就到顺应时代
阿里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造就。背靠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阿里迅速成长到如今的体量。从吃透了时代的红利到两年的蛰伏,相信23岁的阿里比之前更能体会到顺应时代和时势的重要性。
其实从阿里近年来的业务转变和高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的表述,不难看出阿里对于“顺应时代”有了更深层和更细节的理解。比如对于电商是用3P还是1P模式,只要是符合消费者和供应商最根本利益就不必纠结,菜鸟甚至开始做自营送货上门,而这原本是阿里作为平台不愿去做的“苦活儿”。再比如全球化进程中更加注重云、物流等基础设施能力的建设,以及本地化运营团队的搭建。
张勇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阿里的成功,离不开“国运”。的确,国内外经济在疫情、俄乌冲突、贸易争端等重大因素影响下处在困境阶段,阿里的兴衰也系于“国运”之上。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阿里在消费、云计算和国际三项业务开拓上的难易。
如今中概股整体面临着市值困境,阿里发完年报后也意料之中地进入了预摘牌名单。为此,阿里此前申请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以及持续回购股票。不过阿里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手头仍握有4531.93亿元的现金储备。
有人说马云给张勇留了个“烂摊子”,这并不客观。马云时代的阿里从一家创业公司成为了中概股领头羊,虽然也有过“二选一”等非公平竞争手段。如今,反垄断、数据安全监管让市场变得更加有序和规范,这其实对阿里来说是好事。
张勇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野蛮扩张时代阿里留下的业务体系进行重新梳理,让阿里变得稳重、有序、回归初心。毕竟要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最底层的逻辑依然是在时代洪流中,长期真正地为各方创造利益。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