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通达丰兔斗法:新一轮排位战全面开启
驿站| 2022-06-27 20:33:20
中通圆通韵达


出品/驿站

作者/驿站老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座次之争。

前几天,老鬼梳理了一下最近几年(2014年至2022年5月)各大快递巨头业务量排名的走势。

不难看出,除了业务规模不断壮大,各大快递巨头的业务量排名,呈现以下几大看点——

中通长期“霸榜”:得益于在产能建设方面的超前投入,让中通在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进入了“低价—规模增大—更低价—规模更大”的正向循环。最终,成立最晚、规模最大、成本最低、利润率最高的中通,“铁王座”的地位稳如磐石,短时期内难以撼动。

圆通&韵达“胶着”:近三年来,快递江湖“风水轮流转”的排位大战中,圆通与韵达之间的“榜眼之争”最为激烈和胶着。现在看,圆通“抢二”基本上已无悬念,月度业务量连续两个月反超韵达,相应的业务收入也逐渐拉开差距。韵达虽然承压,但整体表现依然顽强,自我修复能力和回血速度亦是惊人,后劲依然可期。

申通“触底反弹”:失意多年的“老大哥”,在历经三年多的“补课”和自我变革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收获期。全网产能日新月异,经营利润由负转正,单量增幅领跑同行,股价市值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申通自上到下、为复兴而战的“精气神”逐渐都找回来了。穿越周期、走出颓势后复苏和反弹下,申通日单量已站稳4500万,相信接下来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顺丰“不再摇摆”:这些年顺丰的经历颇为坎坷,在业务量方面的表现更是起起伏伏。顺丰依然保持了足够战略定力,也果断快速进行了纠错,比如放弃市占执念,不再“以价换量”;与此同时,“四网融通”的大协同,也最大化激发出网络活力,在挖潜增效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极兔“冲劲十足”:进军国内两年来,极兔不但扛过了国内同行的“围剿”,业务规模跻身第一梯队,盘子还越做越大,直至收购百世快递国内业务,成为各大巨头都不可小觑的“新势力”,5月份全网日均票量就已超过4000万。不禁让人感叹,极兔不仅有“钞能力”,“抗击打能力”也同样强悍。

世间万物,都有周期性,虽然“排位”并非衡量一家快递企业实力的唯一判断依据,但从中也可以窥见行业的发展趋势变化。

当然,业务量排名虽好,理性对待才是王道。说到底,业务量排名不过是一个参考,想清楚自己参考的目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毕竟,做大容易,做好很难,任何商业的本质都要回归产品和服务。

博弈胜败,关键何在

打败你的永远不是对手,而是你无法或者不愿意与时俱进的时代。

以加盟制的通达系为例,自申通首创中国特色的快递加盟制以来,如果仔细复盘,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差不多每隔五年,快递行业都会有一次周期性的变化,谁抓住了这个周期性变化,谁就能赢得先机。

第一次机会:大约在2005年左右。彼时,得益于电商的逐渐普及和日益成熟,我国快递业务量也随之爆增,谁率先拥抱电商,谁就率先受益。圆通无疑是通达系中拥抱电商最成功的,作为第一家与淘宝网合作的快递企业,业务量最高峰时曾一度占淘宝电商件量的40%以上,一时风头无两。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2010年前后。经历了首个双11(2009年)“大爆仓”,直接倒逼各大快递总部疯狂补课,其中最为关键的“课程”就是转运中心直营化。谁做得早,谁受益;谁转得彻底,谁多受益。事实证明,圆通抢先一步,最早把转运中心收归直营,中通、韵达紧随其后,转得最彻底,受益也最大;“老大哥”申通直到上市以后才把各地的转运中心陆续收回直营,影响与差距也显而易见。

第三次机会:2015年开始起步的转运中心自动化改造。在这期间,中通和韵达从2015年开始就大规模的力推转运中心自动化,不仅提升了转运效率,也让成本优势得到大幅体现,而圆通则滞后了两年,直到2018年才开始奋力直追。

纵观上述三次机遇期,总有红利惠及率先行动的人。

比如,圆通能够在2015年反超“霸榜”十余年的申通,摘得头名的核心原因就是抓住了电商与转运中心直营化这两大机遇,而在这之后圆通又被中通和韵达相继反超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未能抢占转运中心自动化的先机。

再比如,过去20年,中通数次踩中时代节拍,除了所谓的“运气”,更多的是在节拍和机遇到来之前做了大量铺垫。这些“铺垫”,有运营模式的创新,有分配机制的变革,也有组织架构的升级。有了这个能力,踩中时代节拍的概率才更大;缺少这个能力,再好的机遇也会擦肩而过。

当然,有潮起就有潮落,“抓机遇的能力”建设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人也好,企业也罢,不可能一直“好运”,也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

业务量虽好,警惕贪多嚼不烂

业务量排名虽好,理性对待才是王道。

说到底,业务量排名不过是一个参考,想清楚自己参考的目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毕竟,做大容易,做好很难,任何商业的本质都要回归产品和服务。

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除了看规模,更看重业绩和盈利能力及发展后劲,“以价换量”的打法在原始规模积累阶段有效,但放在今天弊大于利;对非上市公司而言,“以价换量”带来的亏损难以承受,而且流血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得不偿失。

在市场需求之外,快递公司的“规模优先”,让基层网点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厌战情绪”,另外,最近几年来实际上已经开始“反噬”产业链上游的电商,比如用户购物体验越来越差,相相关投诉越来越多…可以说“一损俱损”。

此外,越来越多的实践也开始印证一句话——规模不经济。有数据显示,当一家快递网络的日单量达到6000万件的时候,在成本改善上带来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同时,传统的“以价换量”市场策略,因为过度的无序竞争从去年开始,被监管机构和管理部门接连叫停。快递行业“反内卷”更是被提升至民生保障、基层维稳的高度,竞争环境和治理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喧嚣过后,市场终究还是要回归理性。

当下,规模依然重要,但不再“为王”,快递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具价值,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也势在必行。

新的历史进程中,快递公司必须尽快找到突围之路与破局之道。未来,且看各大“备足弹药”、“握紧拳头”的快递巨头玩家,如何见招拆招。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